国学
易经
易学
玄学
周易

易经与周易有什么区别?

关注者
76
被浏览
244,512

30 个回答

这道题太简单!

先说结论:《易经》和《周易》不是同一本书!

简单来说:《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就是指《周易》!

《传》就是指《易传》,又称为《十翼》(孔子或者其弟子所写

下面详细说一下:

一、易经形成史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

上古时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据当时的天地来确定的,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先天八卦;

西周时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义》中为姜子牙辅佐的周文王),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后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周易》创作了《易传》(又称《十翼》)。

至此易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之所以说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倒不是说文王或者伏羲创作的八卦不完整,而是经过孔子的《十翼》之后,更加方便我们后人的理解。

《汉书-艺文志》说:"人比三贤,天下三世"。三贤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诸子、孔子。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

除《周易》外,从上古到中古时期,还有两部《易经》,分别是神农氏的《连山易》和黄帝轩辕氏的《归藏易》,但这两部书已基本失传。(另外我个人认为也不能说完全失传,而是它们都被打散了,散落在了中医、风水等很多门派当中,以后我们会详细举例子说明)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十翼》。(注意:《十翼》又叫《易传》)

一部书从上古时期的结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三四千年的酝酿,如果是一坛酒,沉淀了这么长的时间,打开的时候会是那么的芬芳和厚重!

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研究《易经》的名人大咖不计其数(具体参见本人关于学习易经的书籍的相关章节)!

二、孔子十翼

《周易》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这个经常看我文章的应该都知道。“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卦的位置不一样。

当然在实际的运用中二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该用“先天八卦”,什么时候该用“后天八卦”,这个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在“如何把后天八卦排列在手掌中”讲了后天八卦在手掌中的排列组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参阅。

那么回到《十翼》中来。什么是《十翼》呢?

说的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读后感”,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

有人说,既然没有创新的东西,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十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的理解周易的用法。

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甚至痴迷于《易》,有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翻看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编绑周易的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

别人读过《易》,就算读过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气写了十个"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辅翼"。"十翼"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易传》的全方位讲解,使人们对《易传》的理解更加清晰。

之所以叫"翅膀",是因为这十条就像羽毛一样,给《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十翼》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学生写的,而且是用他的名字写的。

列位读《周易》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十翼》,这十篇文章真的太重要。

三、《十翼》给《周易》带来的变化

《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

《象传》分为两部分,是对卦象的解释,比如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地"的形象,地的特点是宽厚,圣人通过观察地象来告诫后人要效法地象以载物容人。

另外,象又分为“大象”与“小象”。《象传》中对每一个卦卦象的解释被称为“大象”。那么什么叫“小象”呢?

所谓的“小象”就是对卦中每一爻的“爻辞”的解释。

举个例子。

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

乾卦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呢?是因为“阳在下也”,这些对爻辞的解释就是“小象”。

《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会对此特别注释。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报告。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本人也经常引用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许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暗示了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为什么屯卦之后是蒙卦。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这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独立成章的,即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他五篇则与《周易》放在一起来解读。

《周易》一书中每一卦的结构是在开头只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孔子作"十翼"后,为每一卦添加了“彖辞与象辞”。

在象辞中,第一,包括对卦象的解释;第二也包括对每个卦中爻的解释,称之为大象,小象。我们举个例子,如下图,"乾卦"结构。

现行的《易经》书籍,每一个卦的结构都是仿照这个,比如师卦,按卦名、卦辞、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依照这种结构进行显示。

这时,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没有说不相信鬼神,只说“敬而远之”,并且对《易经》情有独钟,这足以说明《易经》虽然有"占卜"的功能,但它并不是迷信!

我们把易学的架构搞清楚,我们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对易经如此痴迷。

四、易经四维空间

易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象、数、占",它又称易学的四大功能。

“理”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周易》经文给人的启示就是注重这一点。

"象"为卦、爻与万物相应之象。

"数"为数学方法,模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

"理象数"是核心,"占"是"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理",一面是"象"。我一再强调:"理是物之骨,象是物之肉,物无骨不立,骨无肉不丰"。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

《系辞》曰:“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之前文章说过,“卦者,挂也”!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是通过八卦来传递信息的,这个传递载体就是卦象。天地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象,《易经》是把万物的形象高度概括为八卦,也就是万物类象。

《易经》的应用就是将"万物之象"化为"易",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只是第一层,此后就要到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易经》中的"数"在现代科学应用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图像和文字转化为可以存储、接收和发送的数字信息。

而且易经同样也包含了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应用关系。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等,也属于数的范畴。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象与数实为一体,不可分割。

五、易学应用的分类

大多数人学习《易》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想学习一些"占卜"。虽然《易经》不仅仅是用来占卜的,但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占卜来学习《易经》,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详细开辟章节来解读。

比如"风水",我没有在上面列出来,因为它的应用会跨越很多方面,比如用卦、纳甲等。其实,图上列举的这些"术"也是如此,只是有所侧重。比如,学习"梅花易数"会更倾向于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理解,但解卦也需要用到五行、干支的东西。学习"六爻"会更偏重五行、干支等关系,但也要卦象的基本方法。

如果你确定想要学习易经,注意前期千万不要贪多,这样你会泛泛而学,不精!你可以先确定一个方向"深钻进去",然后再追求触类旁通。


公(北冥木木),专注易经风水、周易国学、中医文化深度揭秘,让你拥有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编辑于 2020-12-02 14:42

谢邀!

烦请阅读本人专栏文章《何为周易》,当能释疑。

编辑于 2021-03-18 06:41




《周易》的架构



一、熊禹作《连山》 · 即六十四组自然物理定律

二、子丁作《归臧》 · 即六十四句占卜卜辞

三、姬昌作《彖辞》 · 即六十四段对《连山》和《旧藏》的概述

四、姬旦作《易象》 · 即六十四句对《连山》的直解和君子标准


五、姬昌周一至周六的六曰周记

六、姬旦对父王周记的逐日解释







《易经》的架构



汉武太学的四位易经博士编辑《易经》时

不知道《周易》自春秋肘期就大乱了章序

更不知把《周易》演变为卜筮书的人是谁

所以认为《周易》原著就是流传的春秋版





古辛国的位置



据孔子的同僚鲁哀公左史姬丘明左传记载

公元前672年周庄王太史辛廖私携《周易》

出宫下海去陈国为陈厉公卜筮而捞取钱财

从此群经之首《周易》就卑贱为卜筮之书





辛国与莘国(另帖讨论)



把《周易》一手打造成“卜筮之书”的辛廖

文王八贤之一大司马辛宜散之后嗣

他首先把《熊禹 ·连山》定义为“卦象”

又杷《子丁·归藏》定义为“卦辞”

再把《姬昌 ·周易》的周章定义为“爻辞”

这样一装扮《周易》是“卜筮之书”就顺理成章了




01、【上天下天】天上有天

02、【上地下地】地下有地

03、【上地下天】天上有地

04、【上天下地】天下有地

05、【上风下天】天上有风

06、【上天下风】天下有风

07、【上雷下天】天上有雷

08、【上天下雷】天下有雷

09、【上水下天】天上有水

10、【上天下水】天下有水

11、【上火下天】天上有火

12、【上天下火】天下有火

13、【上山下天】天上有山

14、【上天下山】天下有山

15、【上泽下天】天上有泽

16、【上夭下泽】天下有泽

17、【上风下地】地上有风

18、【上地下风】地下有风

19、【上雷下地】地上有雷

20、【上地下雷】地下有雷

21、【上水下地】地上有水

22、【上地下水】地下有水

23、【上火下地】地上有火

24、【上地下火】地下有火

25、【上山下地】地上有山

26、【上地下山】地下有山

27、【上泽下地】地上有泽

28、【上地下泽】地下有泽

29、【上风下风】风上有风

30、【上雷下雷】雷下有雷

31、【上雷下风】风上有雷

32、【上风下雷】风下有雷

33、【上水下风】风上有水

34、【上风下水】风下有水

35、【上火下风】风上有火

36、【上风下火】风下有火

37、【上山下风】风上有山

38、【上风下山】风下有山

39、【上泽下风】风上有泽

40、【巺上兑下】风下有泽

41、【上水下雷】雷上有水

42、【上雷下水】雷下有水

43、【上火下雷】雷上有火

44、【上雷下火】雷下有火

45、【上山下雷】雷上有山

46、【上雷下山】雷下有山

47、【上泽下雷】雷上有泽

48、【上雷下泽】雷下有泽

49、【上火下火】火上有火

50、【上水下水】水下有水

51、【上山下水】水上有山

52、【上水下山】水下有山

53、【上泽下水】水上有泽

54、【上水下泽】水下有泽

55、【上山下山】山上有山

56、【上泽下泽】泽下有泽

57、【上泽下山】山上有泽

58、【上山下泽】山下有泽

59、【上火下泽】泽上有火

60、【上泽下火】泽下有火

61、【上火下山】山上有火

62、【上山下火】山下有火

63、【上火下水】水上有火

64、【上水下火】水下有火




☰ ☷ ☴ ☳ ☵ ☲ ☶ ☱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7,799

编辑于 2019-07-29 09:11

把《周易》称为《易经》不算错,但研易之人,内心里总想讲上两句,想把两者概念辨析的更明白。讲清两者的概念与关系,需从《易经》的历史发展着手。


《易经》是华夏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早于汉文字,发端于蒙昧的上古时期,夏商两朝雏形渐现,成书于商末周初,春秋时孔子作《易传》为释义,前后跨越数千年。


班固在《汉书》中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讲明了《易经》形成历史。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与孔子。《系辞》中说,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鸟兽之文始画八卦。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有开天辟地作用。伏羲相当于为《易经》制作了一个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八卦透射出的类象思维,它是整个民族思维模式的萌芽,影响了华夏甚至东亚思想文化的走向。中医的“吃啥补啥”就是典型的类象思维。


在伏羲画八卦后,易经经历了漫长演变,三爻的八纯卦变出了六爻的复卦。《周礼》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夏朝出现了《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据说《连山易》只有三十二卦,以艮卦为首,商朝的《归藏易》也不是完整的六十四卦。


商朝末期,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今天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附近),于监牢里推演《周易》。“文王拘于羑而演周易”这个故事在小说《封神演义》里有描写,历史上很有名,对后世影响很大。个人认为,文王演周易实际是为推翻商王朝作准备,也是证明周易本质的论据之一。这点,本人以后再谈。言归正传,周初,文王终于推演出完整的六十四卦卦画及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周易》书成。


春秋时期,孔圣人注释《周易》,写下了《易传》。这是对卦辞、爻辞进行解释的十篇文字,称为“十翼”。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文》、《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


经过上述演变,《周易》有了《经》、《传》两个部分。至南宋,朱熹重新编辑《易经》,将《传》分解后编到经文里面。如把单独成文的《彖》、《象》的辞,编到每卦卦辞下面。以火地晋卦为例,先是经文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接着是《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再接着是《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孔子著的《彖》与《象》关于六十四卦的解释,被朱熹编到了每一卦卦爻辞的后面。《周易》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以至于很多初学易的同学,把孔子注释当作了经文。


到了西汉,儒学家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开始被称为《易经》。


写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出,真正的《周易》是文王推演的六十四卦画及卦爻辞,只是经文部分。它是不包括孔子所著的《易传》的。西汉时,孔子的注释的《易传》被编入《周易》,奉为儒家经典,才开始叫《易经》。《周易》和《易经》的这两个名称的变更,代表了《易经》的历史发展。华夏思想之源由此而生!

发布于 2020-07-27 14:17

发布于 2021-01-08 13:13

易经与周易不是一回事。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三易都是64卦体系。

而64卦体系是八卦重叠而成。八卦之体,古人称先天八卦,《说卦》上:“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方位图的方位是:南乾天,西南巽风,西坎水,西北艮山,北坤地,东北震雷,东离火,东南兑泽。


与先天八卦对应还有后天八卦,《易大传-说卦》中的一句话:“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紧接着这句话后面,《说卦》中有一段说解:“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是:南方离火,西南坤土,西方兑金,西北乾金,北方坎水,东北艮土,东方震木,东南巽木。

而先天八卦起源于河图,伏羲受河图,画先天八卦。《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后天八卦起源于洛书,大禹受洛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河图和洛书演化为先天和后天八卦以后,易经象数学说于是开始了。

洛书在夏代最兴盛,洛书产生了九畴。《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洪范”即大法,“九畴”是九种治国大法。《汉书·五行志》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班固《五行志赞》也说:“《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由叙。”根据传承的关系来看,禹得《洛书》是可信的。紫白术起源于洛书九数,堪舆学玄空理气起源于洛书,夏易是《连山》易,所以堪舆学基本属于《连山》体系。

河图产生了十天干,星象学产生了十二地支,后天八卦产生了奇门、太乙,用干支学60甲子阐述宇宙规律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我认为《黄帝内经》与《归藏》易有理论渊源,所以四柱八字命理学属《归藏》体系,但不能说四柱学起源于商代。就象《易传》虽属《周易》体系,但《易传》是孔子写的,出书在《周易》之后一样。

中国古代太乙九宫占盘。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黄帝内经 ·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


河图洛书是怎么来的?起源于天文星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教授在遗作《洛书推理》(见《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三集)一文中说: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或星图。从‘月’字出发,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暂称之为白道附近。

他绘制了《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见下图:


翁文波教授认为,《洛书》起源于黄河流域,这几颗很亮的星,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看到。在我国的文献中提到的恒星约有二十余个,包括这些星《洛书》的左上、左下、右下各有封闭的斜方形图案。它们是双子星座、大犬星座、天兔星座。图中两幅图案的封闭联线,都是《洛书》和星图中原来就有的,当然不实际存在,而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想象出来的。他推理说:“古之《洛书》,可能和预测黄河洪水有关。”

邹学熹先生也是用天文来解释《洛书》的,他在《中国医易学》中也绘制了一个《洛书九星图》(见下图)


此图是据北斗星所指,从天体上找出九个最明亮的星为标记,配合斗柄以辨方位,发现九星的方位与《洛书》的方位和数量相同。中宫是帝星(北极星)五星,正下方是北极一星居北,正南是天纪九星,正东是河北三星,正西是七公七星,东南是四辅四星,西南是虎贲二星,东北是华盖八星,西北是天厨六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便是整个易经体系的脉络,所以易经是个广义概念,易经包含周易,易经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起源,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所以易经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长、发展、变化、消亡的所有规律,并用数学方式做出准确的推算。

郭创和风水择日

编辑于 2019-02-14 01:12

成书时间较早,约在西周时期.易经有三部,其中一部为周易,周易为传世之书,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指周代,"易"是变的意思,《周经》中的"易"是指《周经》三十四卦,《周经》中的三十四卦。字义随时代而发展,《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就不易读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删去诗经,改书经,唯独看了周易,才能读懂。又作传,为易传,又作《十翼》,孔子在四书五经中所作的贡献,就是将风水等完全交给连山易,归藏易。因此百家争鸣时期的流派大多来自易经。《百家百家》,皆源于此书,皆源于《易经》中这几卦。

在《简单道德经》中,周易是体贴圆满、周延普遍性、周朝时,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难也"。以易为动,变化多端,以“易图”、“易理”为核心要素。

从狭义上讲,易经是周易,是同一本书。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讲的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易传》的每一卦都是对易经的解释和进一步说明。

一般说来,易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易经包含了周易,而易经是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起源,易经包括天文学、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

我是启铭先生,易学十年,只为解决命运问题,与你共勉!

编辑于 2021-07-19 20:25

这题哪有那么复杂,也不用扯一堆上下五千年的。

易经是一个统称,严格来讲易经包含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本书,但是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的只有《周易》,所以一般称易经都是指《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所著,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解释了卦辞和爻辞的含义,一般作为占卜之用。
  •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基于周易所写。


这就是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然后周易又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简单来说象数派就是研究周易占卜之理的,义理派就是研究周易哲学之理的。




然后网上有些人也会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失传,他自己就懂,或者他认识的某某人懂之类的,这些话也听听就好了,因为但凡你让他拿出来走两步,他就会告诉你这是秘传,不对外展示。

还有些人是对《连山易》和《归藏易》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咱们不讨论对错,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道理的,你认为是对的,那对你来说就是对的。

发布于 2022-06-06 15:22

事实上,《易经》中有《经》和《传》两部份,而《经》就是我们所说的《周易》,《传》就是《易传》,所以《易经》=《十翼》就是《十翼》。(传说中的《易传》是孔子所著,也有孔子弟子所著。)

事实上,易经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有上古时代、西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期。事实上,除了这些,也有两部易经,分别是神农氏的连山易和轩辕皇帝的《归藏易》,但却几乎已经失传。剩下的就是我们所见过的东西。

“十翼”是孔子或孔子弟子读完《周易》后的一种读书感,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孔子还是其弟子。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本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辅助,《易》到目前为止还很模糊。

十翼有十章,这十章有细分说,都是对《周易》的解释。十篇文章中只有系辞上、下下下、上上下下、下中序卦这五篇独立成篇。其余五部将与《周易》一起读。因此,学《易经》前一定要弄清他的主要内容,结合十翼阅读比较轻松。

一般人是难以理解这些内容的,不学习永远不会理解,学会了会收获一生。有的人研究《易》,可能就是想学习占卜的方法,但大多是为了学占卜而学《易经》。

莫名其妙,所以不言其意,《易经》里的还是要深入探究,方能解其意。

另一种说法:

(1)狭义上说,易经就是周易,是同一本书。,《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和易传。易经讲的是64卦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易传讲的是对每一卦或者是对整体易经的解释和进一步的说明。

(2)广义上说易经是个广义概念,易经包含周易,易经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起源,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

发布于 2021-08-10 16:48

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最初的《易经》涵盖了三本不同的著作,分别由伏羲创作了《连山易》,黄帝创作了《归藏易》,以及周文王与孔子共同完成了《周易》。

遗憾的是,《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易经》主要是周文王64卦卦爻辞卦象的《周易》和孔子从这本书加以阐释的内容就有了《易传》,也被称为《十翼》,意思就是给周易插上了十个翅膀。

那么,《十翼》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孔子深入研究周易后的心得体会。从汉朝都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或者了解到的《易经》就是《周易》+《易传》这个版本。

发布于 2024-04-17 23:59

读了李国民先生的回答,敬佩之心不觉油然而生,真不愧为国学大师、研究易经的良师益友。然而,先生还沒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其说周易还有一个名称就是易经,实在不可苟同。

其一,周易创作于以神学统治人类思想灵魂的商周之际,以卜问天神旨意的卜筮之书流传于世,因此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况且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典籍中,也有许多用周易卜筮的案例可以为证。

其二,易经是后世儒家的经典,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儒家的祖师孔子在帛书周易、要中说:易,我复其祝卜矣,我尊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经孔子之手的周易已经不是卜筮之书了,二者不可混为一淡。

其三,遍观先秦典籍,没有易经的名称,它应当是汉代经学家之作。这可以将传统易经和长沙马堆出土的西汉帛书周易相对照,六十四卦的编排秩序和文辞内容都有许多差异。

因此,易经和周易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发布于 2019-02-14 10:34

区别还是有的。汉代以前一般称为《易》,不称经,经就是经典的意思。称《易》,或者称《易经》,就内容上讲一般仅指经文部分,不包括传文内容。

称《周易》可以包括传文部分。就经文部分,《易经》和《周易》没有区别。

发布于 2019-02-20 07:54

直白了说:易分先后出现~最早的是伏羲所造;谓连山易~主张山泽通气,所以艮上兌下!夏朝多用此易!而于黄帝时期因感;万物至终皆归于地~而主张坤上乾下之中天归藏易!此归藏易多用于商朝!周文王集连山、归藏汇编而成!分先、后天易!先天以乾上坤下为大甪!后天以离上坎下为体主方位!自周一直延用至今的"易经"~即是指"周易"!

编辑于 2020-03-27 09:56

记易经有三本书,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据说都失传了,据说民间流传的甚么降妖捉鬼,都是来源于前两本书,不过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发布于 2019-02-16 20:01

易经包括连山(夏朝),归藏(商朝),周(周朝),总共三部。

《周易》是周文王演变出来的后天八卦,严格来说,《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且流传下来并且在当今也适应的一部分。

发布于 2019-02-15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