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大学
高中
高考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要怎么审题?

本人一直没法找到最佳立意。。有的时候甚至会写离题。。求帮助啊!
关注者
6,659
被浏览
819,111

112 个回答

审题确实非常简单,你知道吗?

一般老师遇到任何材料都能快速找出最佳立意。

你也好奇怎么做到的?

下面听我细细讲来。

看过我上一个回答的,(高考语文如何考到130分 zhihu.com/question/2954)应该知道,作文对语文的总分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也确实是学生很看重的板块。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又在作文上存在问题,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作文。

我曾多次参与过湖北高考作文改卷工作。

在教学之外,我在语文组的工作,也是主要负责指导学生作文写作。

我所教班级的作文平均分可以达到50分以上,甩掉别的其他班级一大节。

有很多学生刚接手时作文平平无奇,但最后甚至可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作文模式,百战百胜。

并且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各种全国作文大赛中拿到特等奖(比如: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求学杯作文大赛、培文杯作文大赛、创新作文大赛等,很多奖项,整个湖北只有几个学生能得到特等奖)。

所以,请你相信,作文也无非如此,通过老师的方法加上你的实践,你的作文一定可以大有可为的。

————————————————————————

7.12更新

很多孩子,在看到老师的回答之后,问到了练字问题。在这里,确实要说,我们班同学的字还是不错的,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并不是个例。

那么,怎么做到的?

也许,有人问,老师我现在高三,练字还来得及吗?

我可以明确地回答:来得及。因为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是高三进入我们班的,刚开始那些刚来的孩子的字,和我们原有孩子的字区别很大。但是,大概2个多月,字就有很大的进步。

我来说一下具体做法:

1、高考作文的字,不要求美,只要求清楚。所以做到横平竖直,是非常重要的。

2、高考作文的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尽量靠中,上下不靠。

3、最重要的是,你光描摹字帖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描摹后,再单独把字写在本子上,观察一下自己的字是否工整、舒适。

不要随便起笔锋,不要太有特色,不要潦草,不要随心所欲的乱画。


写字,其实就这么简单,你学会了吗?

————————————————————————

我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的作文都存在问题。先不论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只要审题出错了,很多学生就算写得天花乱坠,那么作文也很难上42分。

在参加高考评卷的过程中,不得不很残酷地告诉很多学生: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字也漂亮,可是你审题出错了或者说你没有写到最佳立意,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作文顶天就只能得到46分左右,甚至你不小心跑题,那么只能说你的作文最高打到38分了。

其实,不只是学生,老师也被审题这样的问题困惑着。老师的困惑与学生不同,老师困惑的主要原因是:明明这么简单的材料,出题者给的这么清楚的立意,为什么学生就是审偏?实际上,学生也许不知道,老师读到一个作文材料时,无论什么类型的材料,老师都会一下子看到材料中的最佳立意。

然而,审题对于学生来说,却并不是特别容易。无论多么简单的材料,在语文考试中总会有学生审错。老师审题和学生审题之间的差异之大,也常常令人咋舌。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审题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又是为什么许多学生费尽苦心,却在审题上一筹莫展?

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例子:

我高二的时候,接手了我们学校的文科尖子班,班上有一个学生,刚开始的几次大考(我们学校考试比较多,两个星期有周考,一个月有月考,2个月还能遇上几个学校联考),作文最高分是44分,其他的作文分基本在42分以下。


我一看试卷,学生的字也写得不错,文采也还能将就,但是却得了很低的作文分,问题就出在审题上。


后来,她告诉我,她从高一开始,作文审题从来没有审对过。所以从高一开始,她的作文分就在44分以下。

而且,她私下问过几个和她关系好的同学怎么审题,结果他们一起看一个材料,她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她自己也很无助。


那么,你说,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在审题上就没有救了?万年审错,班上很多学生对她也是很无语。

但是,我想说,老师没有想放弃她。一是,因为她主动找到老师,要求帮助。二是,我实在觉得审题是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

所以,这个孩子在2个月以后,作文基本就不跑题。后来作文还考上了50分。在2018年的高考中,语文成绩是116分。

你也许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那么,我先讲几个作文审题中经验问题。

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能把握住文章的最佳立意,而且文章写得也不错。今年高考,在选择题错5个的情况下,语文依然得了124分,那么她的作文很可能得了满分。

我曾经问过这个孩子,作为一个高中生,怎么做到语文作文审题每次都能抓住中心立意的?她强调了三点:

一是,用老师教的方法。(后面我会讲解的)。

二是,一定要对社会有所感知,当我们读到一个材料,找出关键后,要结合社会的具体情况去想一想。

三是,所有的材料先从读材料开始,认知的角度想一下材料的关键,然后就结合实际想一层就好,不要自我臆想出许多很深层的意思。

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讲解语文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高考到底考查什么类型的作文材料。


2018年全国高考共有8套语文试卷,其中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别自主命制5套。8套语文试卷共有作文试题9道。

其中北京卷采用二选一模式(议论文与记叙文二选一)。9道作文试题中有9道采用材料作文题型,那么就说明作文的考查重点是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题型依旧是主要的内容。

所以,我主要是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分析。

其次,我们要知道怎么审题。

下面我就开始分别解说各种类型特点的材料及命题作文的快速审题立意的技巧。


一、面对文字型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时要“4清”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意

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例如2018一卷语文作文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按照上面老师所讲的原则,我们把这个材料理清一下:

理清对象:中国社会 中国当代青年 2035年18岁的一代人

分清主次:中国当代青年

辨清关系: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当代青年以自身的认知给2035年的一代人(18岁)写一封能启发他们的信。

析清含义:分析材料: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面临的有困境(汶川大地震),也有发展和进步(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但是却一直在发展和进步。中国今天的发展,正有无数青年奋斗的结果。所以,今天我们要拼搏,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追梦的途中,我们与中国一起奋斗、成长。(所以重点就落到了青年的责任、担当、奋斗的精神)

所以作文可以写成:谁见中国追梦程,我伴中国共成长。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虽然很多同学理清了关系,还是提炼不出来重点,对于材料好像是理解了,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你就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确认吧。

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解析材料

下面我介绍的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法”,是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三步走:

1、概括中心:人物或者主体﹢事件﹢结果

2、询问原因、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也要学会问为什么)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说白了,就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是怎样。

例如:2018年新课标1卷

(1)中国(主体)从2000年到2018年历程一路发展(事件)

结果:发展强大,并且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中国为什么会发展?怎么发展的?

——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奋斗的结果。

——面对困难齐心协力(汶川地震)、面对问题积极解决(网络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树立目标,从不言放弃(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

(3)观点:中国之发展、青年之奋斗。(明确中心后,就要想一想写什么——中国发展之不易,青年奋斗之艰辛。)

再举一个例子,巩固一下思想: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河流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原因: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组织观点: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审题想得很难,很神圣,其实审题就是一个你知道材料讲了什么,然后联系社会现实想一想与社会的相关之处。然后,就能知道写什么的一件事情。没有哪个出题老师会想用审题去为难学生的。老师只是想通过材料,让你明白这个社会上的一些道理。所以关注一下社会,认真的读一读,有一些社会常识,审题真的很简单。

那么,再给你一道作文题思索一下吧。希望你明白老师让你理解社会的苦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当地政府开始采取取缔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

有人这么形容城市里的报刊亭:一间小店,三四平方;报纸杂志,精神食粮:充电充值,问路闲侃;清晨迎客,星夜收摊……郑州最后一座报刊亭,终于在清明节前夕被拆得干干净净。400座左右的街亭驻守在面积1010平方公里、人口425万的郑州市城区,终于成为被翻过去的历史。

请根据你对“报亭”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市民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数百座报刊亭的命运:一位郑州人打比方说,当人们骑着自行车或者散着步,从路边小报亭窗口里接过相熟报亭主递过的报刊,这幕场景就像“闲时一支烟”一样富有人情味儿。一位名叫“山夫牛”的网友特意拍下一组以雪夜为背景的黑白图片,取名为《风雪夜,那孤独的报亭,依然亮着灯》……

城市的物质发展与文化品位的提升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没有必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小小的报刊亭看似无足轻重,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深水浅”的标杆。硬化了,电化了,美化了,却独独缺少文化,那么这个城市就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躯壳,没有了内涵和灵魂。

繁华的城市不该光是经济的繁华,还要有精神的繁华;不该光有冰冷冷的高楼大厦,更要有充满温情的报刊亭。文化,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温度,缺少文化的城市,就是一个暴发户,脑满肥肠,没有内涵和灵魂。

加油,希望从此审题对你来说很简单。


欢迎加入我的粉丝群:102618510,721547396,725142857

(内含大量语文资料及阅读素材,关于语文的学习资料会一直一直更新)

编辑于 2022-07-15 12:40

谢邀
作文审题,道术并济。
为道者,以道御术。
道之所存,问自己这个问题,读题理解,阅读材料,我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审出总论点
那就是三流水平,学生如此,必定学习难以寸进,老师如此,无奈才华有限。
作文核心在于区分度。
智商正常的学生,写一个三类卷(全国40-42,上海47-49)不是难事。
人人建立于这样的水平线,所以语文高分的唯一途径,寻找自己作文所能够产生的区分度。
唯有有品位的与众不同,才能在茫茫的无数试卷中脱颖而出,让老师眼睛一亮。
所谓道,即通过审题的方式,让老师感知,你作文的与众不同,品味独到且靠谱。

到达终点的方式有非常多,再此不一一列举,试举一例,带你走出过去困顿。
15年上海闸北区一模卷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在一次战斗中,一位排长以身体滚爆山坡下的地雷阵,上级决定授予他‚特等英雄‛的称号。但是,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那次不是有意的,是不小心摔下去的。记者说,英雄的称号就要批下来了,提拔任命的一切准备工作也做完了,你还是顺着‚主动滚雷‛的说法说吧,这样彼此省力。但是,这位排长始终坚持--------他是不小心摔下去的!
结果,那次获颁英雄称号的是另外两个军人,现在他们都已成了将军。那位排长很快就复员了,在家种地。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说:‚我本是农民,如果摔一跤就摔成了大官,那才后悔呢!‛

很长的一道材料作文题
三流学生会轻易审题,得到论点,所谓诚实
作为老师,审题之后,得到诚实,只能让人感叹,误人子弟。
同学们要记得,在我们的行为论点时,行为本身具有大小之分
何谓大小之分,即你的论点所论证的行为,会有很多延伸。
越是小的行为,越是具体的行为,越是容易高分,越是容易产生我们所谓的区分度。
这题为例
最大的论点:要做一个好人
没有任何人有能力说这么写是错的,但是写出来的分数一定不会高,因为好人的概念太过于广泛
再小一点:做一个高尚的人
好人的涉及面很广,但是高尚要相对于好人来说更具体,但是涉及面还是太广,分数不会高
再小一点:做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相对于高尚来说,是一种高尚的方式,但是我们应该想的区分度,是如何再缩小行为的适用面
这时候我们去剖析行为真正内核
这个排长之所以伟大,确实是因为他诚实的说出了事实,但是诚实的具体展现,是他只愿意接受自己应得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意外之财,具有拒绝的勇气。
这个才是排长真正伟大之处。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再具体的行为
你应该论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你写的论点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单单从总论点的角度,你就与一般同学拉开了作文的区分度。
这个时候,你也通过你的术,实现了你的道所要达成的目标。
面授班中会有更多的关于审题的术,一一列举太过于繁琐,这个方法具有普适性,看到题目后稍加思考即能有所洞察。
大致如此
百赞后再介绍一术
——————————————————————————————————————————————————————————————————————————————————————
百赞更新,感谢各位厚爱。
纯上干货。
道术之法,众术所向,几位迈向大道。
所谓道,即区分之度。
我欲成仙,势必与众不同,超脱常人,我即胜利。

前者所谓审题,我称之为整体创新,即我今天审题的目的,是发挥题目在总论点上的作用。
让总论点,更好的切合与文章题目材料发生动作的逻辑。

而接下来,我再说一下审题的另一个作用,我称之为叫做局部创新,所谓局部创新,是利用材料中的内容,去写一个更好的分论点。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道题目是12年上海卷
我抛砖引玉,叙述一道上海二模卷的解题技巧,供各位客官思考。


14年上海二模黄浦卷 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谈你的感悟或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与12年上海骏的材料一致,这类型作文我称之为比喻类型的题型。

审题的另一重本质,是思考,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文本中所具有的信息。
本题为例

比喻的题目,首先还原本体。 文章三个个体,岛屿/大陆/海水,分别还原,不难的思考 岛屿即个体,大陆即群体 他告诉了我们,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 个体和群体看似相互分离,但是其内在却具有一定的关联。

得到结论只是我们的世界观,即我们所谓的观点。 一定要记得,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点而不是观点。 所谓论点,是我们要提出的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

针对我们刚才所谓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看似分离但是实际相互关联,同类地递推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针对这个世界观,我们要寻找到方法论:
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看似独立实则相连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我们得到最后的方法论。

文章审题步骤可以安稳度过,因为高考求稳,在不能做到特别出色之前,我们要学会的是得到一个稳妥的基本论点。
随后我们文章的区分度,可以通过分论点体现。
分论点的写法,可以尽可能利用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


举例来说,上题中有一个概念刚才未曾提及,也就是水。
当水退去的时候,发现自己与大陆紧密相连。

一流学生一定会有所洞察,从而让文章有一个又切题又有深度的分论带点: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唤醒,源自体会到失去。正如只有海水流逝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大陆与岛屿之间的关系一般。只有我们体会到失去或者恶果的时候,我们才能唤醒社会责任感。

这是人性短见带来的弊端,同时也是题目隐藏的一个分论点。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论证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唤醒人社会责任感,在我们遭遇到恶果之前。 这也是一种先知先觉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往往会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即通过学识,对世界有成熟了解,同时对未来有洞察和预判,因此能够先知先觉的唤醒人内在的美好品质。

而刚才所说的内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论点。

审题的第二个作用,即让我这篇文章能够有一个更加切题更加深刻的分论点。
各位看官还请触类旁通,看一下12年的上海真题,细细品读如何利用材料让文章的分论点变得更加深刻具体,同时切合与题目。

百赞更结束,感谢各位看官赐教


相关阅读推荐: 余扬捷: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编辑于 2018-01-12 00:16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关分析以视频的形式发在b站。搜索"大猫说语文"。经年不见,还是熟悉的我,还是熟悉的味道。

高考马上就要结束了。每位看见的考生,我都真诚地祝福着你们!祝福不起任何作用,也不要任何成本,但总是好的~

高考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油,最后再添一把柴,胜利的火炬就要点燃了。

如果有高考结束后回来再看到这个答案的同学,一个小礼物送给大家:

你想对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说些什么? - 果蝇单倍体的回答

感谢高考,感谢这道问题让这么多人关注了我,我可不是高考专家哦,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其他回答就会发现我这人兴趣爱好多得很,人生路还长着,以后多交流!很高兴认识你们!
---------------------------------------------
6月5日已更新。

这是最后一次更新了。祝大家高考前夜都能好好休息,放下压力!祝大家高考一切顺利,充分发挥!

此后到7月之前我不再参与讨论具体题目相关问题(包括评论区和私信。)希望大家理解。

能力有限,不能把每个题目都写到,我看时间大概写三四个吧。向评论中要求了但没能写到的同学说声抱歉。其实分析某个具体的题目并没有什么用,所有这些题目都必然不可能在今年的考场上再次出现了,所以千万不要有“明天就要考试了,我去年的题目还没搞懂”这样的压力,安啦亲~ 新学年新题目,临考前最后一天,就让一切都归零吧,明天是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战。

另外提醒大家一下,我的分析并不是要给出最佳答案,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也从不赞成这种做法。我希望大家从这个答案中学到的是如何避开各种误区和陷阱。在高考考场上,也不要抱着寻求“最好”的心态,而是要有寻求“准确”的心态。审题成功的标志是没有硬伤——比如北京卷只讲老规矩没有设计被重新提起,这就叫硬伤。祝大家高考都能开启“无懈可击”模式!

更新内容见结尾处。

---------------------------------------------------------

6月4日持续更新中,新内容请刷新看结尾处。

既然是不顾一切,我决定改变我答题的习惯和知乎的默认规则,将答案反复修改更新:在下一部分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命题时,每写完一个省市的题目,我就会点一次发布。原因是,第一,我怕电脑出错未存内容丢失。第二,这个时间知乎流量最高,我也希望我的答案能早点被人看到,特别是时间紧迫的高三同学。第三,讨论具体题目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争议,我也只是写出我自己的看法,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欢迎大家及时留言讨论,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也能在下次更新时及时修改。

当然你要非觉得我是为了骗赞我也没办法,既然是不顾一切,我管你怎么想。╭(╯^╰)╮。

就这样,大家可以拉到结尾去了,给大家造成的反复刷新和重复点击的麻烦,先行道歉。

-------------

决定以一种不顾一切的态度来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离高考只剩三天了。哪怕有一个人看了我的回答得到了哪怕最微弱的帮助,一切就是值得的。

既然是不顾一切,容我先不自量力的装模作样一番。我高考语文(2007年全国卷I)138,作文保底54。(6分的选择题错了一个。保底的意思是,我不相信现代文阅读和其他主观题我一点分都没丢。)而这并不是意外。高三一年我的作文分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52,平均分大概是50(因为训练过程需要,我有时会主动尝试自己很不擅长的风格和文体。低于高考分数是因为我有个极负责的好学校。)我高中的母校高手云集,我的才思、材料储备、文笔、逻辑,都不足以使我骄傲,唯一让我自己无比骄傲同时在全年级各大高手中艳压群芳的只有一点:我的作文从来没有跑过题。在所有同成绩级别的学生中,我是唯一一个。答主高中毕业已多年,也许有人会觉得我那时的经验已经过时了。也许吧。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但出于个人原因,我这些年从未减少关注高考题目(不只是高考作文),目前还没有发现在规程和导向上与十年前相比有任何革命性、实质性的差距。

既然是不顾一切,下面来引战。

反对“高考作文...所给出的范围也真的算是比较宽泛...请放心,你想跑题也是一件难事...”

临考前三天不应该给人太多压力,但我必须说,高考作文的最佳立意(题主是这么问的)范围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宽泛,剩下的就看你对跑题的定义了,如果出个“早”看成“旱”才算跑题,那我完全同意,也不用跟我抬杠了。但对我来说,“划定为二类立意,得分一般不得超过48分”,这就是跑题。或者可以叫“偏题”,而这个,遇到奇葩题目时,呵呵,不要太容易啊。

反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所谓“搅屎棍”原则。

80%的题目都是对立统一这种想法简直是太天真。事实上对立统一只适用于“两要素关系型”话题,而这种话题,其实是多种话题中相对简单的一种(后面会详说)。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关系型话题都适合写成对立统一。更更何况对立统一的写法比其他任何角度都更需要清晰、明确,所谓“搅屎棍”是绝对行不通的。

反对“字很重要。字很重要。字很重要。”

我并不反对“字很重要”,但我强烈反对将此话连说三遍并加粗以成其单方面强调。这么多人觉得字写得漂亮就能得高分,对于高考,对于中国教育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字很重要”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对于低分高判,字迹漂亮只在同等分数段有效;一篇二类文,字迹的差距可能是42与45的差距,所有奇葩情况遇到一起的情况下至多到47分,绝对弥补不了45与55的差距。对于高分低判,字迹只有清晰与否有效,美观与否效用不大;一篇应该能判定为一类文的答卷,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是有可能被误判为二类甚至二类下的,但如果字迹清楚只是不好看,不会降档。在高考作文的考场上,审题和立意绝对比字体重要得多,篇式(结构)与字迹清晰同等重要,次之是文字驾驭能力,再次是美观。

反对“立意只是作文的一个点,取决于是否高分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还是建议规规矩矩写作文,把该拿的稳稳地拿了先。”

这个回答整体说的很实际,也很有参考价值,但中间有点混淆了“审题”与“立意”的概念,不影响理解这里先不挑事了。单就这句话而言,劝稳是没有错的,但是容易造成另一个误区,即“立意平庸也还是可以靠其他因素拿到高分”,这个其实是很难的,立意决定了整个文章的高度。立意的分数和其他因素(最典型的如逻辑与文采)的分数不是加成关系,并不能“把该拿的稳稳地拿了先”,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文采+10分,有感情+10分,有创意+10分。立意的时候就要把全篇考虑好,好的立意是要为全篇张目的,太过求稳把立意立得低了会把自己限制住的。

好了,高票答案基本得罪光了,下面的答案里,集中反对两个关键词“剑走偏锋”和“随大流”。

剑走偏锋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能贸然尝试,我就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离高考还剩三!天!的时候,撺掇别人“剑走偏锋”,基本可以划定为其心可诛了。

至于“随大流”,请认真地想一想:你真的知道“大流”在哪儿吗?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可见是对审题的难度有认识的。顺便说:网上所有所谓的“万用模板”,都只是童话;宣称“一篇作文应对二十四道高考题”的,其中至少十五篇严重跑题,所有题目偏题;很多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出来的所谓“稳妥”的立意都只能算是二类。

既然是不顾一切,接下来将我曾经从恩师身上学到的和自己体会总结的所有理论知识(注意关键词:理论知识)和盘托出。这一段所用的例子,大多都是我那个年代,也就是7-10年以前的作文题目,因为这并不是关键。

在我们那个年代,考场作文命题方式有这样几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漫画作文。我高考前后那两年,是话题作文向材料作文交接的关口,之后,材料作文基本呈垄断状态。比如前面有答主列出了2014年各省高考题。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同样是给出一段材料,有些下面的要求写的是“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有的则是“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即使材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话题词。)这两种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马上详说。)至于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文体限制的,或者明确提出“结合你的经历和体会”的,都一定要严格遵守。审题不光是审材料,审请要求也是必须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掉进坑里你就是最大的冤大头。甚至还有前面给出一小段材料,后面"请以XXX为题,写一篇文章……“的情况(比如2012江苏卷“忧与爱”),多少人都以为这只是个话题词,而自拟题目去了……(不过放心,这种情况最对扣2-3分,不影响判档。)

接下来详说“根据这段材料”和“以此为话题”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最初,当“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还截然不同的时候。曾经,材料作文的一项硬性要求就是“行文之中必须引用材料”,严格的老师甚至会要求“行文之初必须引用材料”。这项规则已经过时多年了,但它代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和破题方式:以一点(材料)出发,辐散式联想思维。与之相对的,传统经典的话题作文只有一个主题词(或词组),比如:以“勇气”为话题,以“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为话题,以“情与理”为话题,等等。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是划定一个范围(话题),在此范围中任选立足点。这两种命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应题作文时的破题方式应该与之相适应。

命题作文现在不太常见了,但偶尔还有,比如13年天津卷,曾定题“__而知之”,并且在要求中明确规定“填入一字”,我都不想说我见了多少填了不止一字的孩子出了考场哭了。命题作文其实并不好写,他将审题的难度降到最小,却将立意的难度大大提升,新时代的命题作文一般题目空泛,余地很大,换一个角度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优势是较大程度上避免了答卷千篇一律的可能性,更容易考生自主发挥思维和行文的优势能力,缺点是给改卷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偶然性,作为关乎到数十万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大事,并没有太多省市敢于冒此风险。我当年遇到过的优秀的命题/半命题作文包括“生命的养分”“从__到__”,近年江苏卷的“忧与爱”和天津卷“_而知之”,都属于范围划定的比较合理,能够让考生有的放矢又不拘束的典范。

漫画作文好几年没见了,上一次见是2010河北。而我本人高考的当年当卷,也是漫画作文。说实话,漫画作文的逐渐销声匿迹是件好事。因为漫画作文的题目范围划定太不清晰了,而真正最佳的立意范围又明显要比其他命题方式窄,除了看起来花哨一点,对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益处。更坑爹的是,画手的画工简直就是被串通好了来阴人的好吗!有兴趣的去搜一下07全国一,题目不深,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准确的立意应该是什么,但是请大家体会一下图中的三方人士都一副半真半假的笑容是要闹!哪!样!(要不是各路高手栽在这一点上不少,估计也没有我当年那么高的分。)

下面主要说给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包括了给出一小段材料后的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每一句话都不要放过,同时认真思考每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哪句是中心?哪些是哲理,哪些是例证?不把材料完全读懂,就绝没有可能精确把握题旨。举个例子:

14、

重庆卷:租房

一个游客前往租赁一个房东的房子,在没有签订合同签将房东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他打电话给房东道歉,准备赔偿,房东前来签订合同时就询问,游客说,我已经将玻璃碎片收集好了,房东让游客交给了自己,同时说,不会把房子租给他了。自拟题目写文,题材不限,不少800字。

分析:说实话,出题的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不过你必须得猜对他到底想说什么。猜对了给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

把题目看成这样,你要能猜出出题人要表达什么才怪!来看看原题到底是怎样的:

-------------------------------------------------------------------------------------------------------------------

材料内容: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清楚不清楚?明确不明确?

不把题目看全而抱怨不知所云,只有俩字可以形容:活该!

至于“网上看到的题目不完整,跟考卷上的肯定不一样”这一类的说辞,我只想问一句:是要有多不负责任,才能面对这样不知所云的题目不做任何查证,还拿来当成例子面对对你充满期待的晚辈后学大放厥词?

2014 年各省市的考题中,有很多需要通读并且仔细分析材料才能做出判断的优秀题目,(跟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遍地吐槽声中,我从不吝夸奖某些作文题为“优秀题目”,要永远记得吐槽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会在下一部分逐一详细分析,这里先略过。

还是给大家一个过时的老例子:

------------------------------------------------------------------------------------

2006年高考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这道题目是高考作文审题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即使你现在查网上流传的“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都能找到很多以支持乌鸦、赞同尝试精神等角度立意的文章,但一线教师回传的信息,当年改卷的实际情况是:一类立意:乌鸦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所有支持乌鸦的答卷全部归为了次一等立意,一般不超过45分,少数特别优秀者酌情判定为一类下,不超过50分(如果有当年的考生,甚至当年的阅卷老师能证明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的,欢迎在评论中提出。我作为学生也是听参与阅卷的老师说的,并且困扰了我很多年了,非常欢迎争议)。所以这类立意绝对没有满分作文,按照严格标准也算不上优秀。(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网络上的所谓优秀作文并不一定靠谱。)

这样的评判标准,在当时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没有练习写这篇文章,但老师专门以此为例讲了话题作文的审题,全班当时就炸了,很多同学此后的几周不断追着老师探讨到底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道题坑人的点在哪儿呢?在于他偏偏结尾要加上孩子的那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明显是赞扬,那么为什么不能这么写?尤其是,根据一般行文中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的手法,孩子的这句话放在材料的最后一句,更凸显了其地位,审题时很难不被它带歪的。最后,题目看似要求很宽松啊,“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为什么你明明是这么说的,改卷的时候却不这么改?这不是故意坑人吗?

事实上,这个题目如果放在几年之后,如果现在,也许评卷标准确实会变得更宽松合理。甚至在当年,毕竟也只是阅卷组讨论后确定的集体统一标准,如果后面有人站出来承认当年定的的确有错误,也是可能的。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是一次性的,纵是当年错,你奈我何?

在接受了这样一个严苛到不近情理的评卷事实之后,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分析,这样评判到底有什么理由?首先是要求中的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后面有“但可以……”,可惜事实证明,全面还是最重要的。全面审视材料你就会发现,这个材料并不简单,它包涵以下要素:1.老鹰抓鸟成功了。2.乌鸦羡慕老鹰。3.乌鸦努力练习了。4.乌鸦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注意关键词不可避免)。5.牧羊人认为乌鸦“忘记了自己叫什么”。6.孩子认为“它也很可爱”。全面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赞扬乌鸦的所谓“尝试”“拼搏”“超越自我”,因为材料所强调的乌鸦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客观的、必然的、无法回避的。所以有些话是绝对不能提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别人都不相信XX会成功,可他最后用行动证明了一切”,“如果每一只乌鸦都不去尝试,这个世界上也许至今都没有老鹰”(别笑!这是我在别人作文里看见的原话实录!我都无语了,达尔文大爷要被气得从坟里爬出来了好吗!)孩子的那句“可爱”到底提示了我们什么呢?当时我真的不明白材料中加上这句话除了误导一部分人到底有什么含义,后来看得题目多了也就明白了,因为这句话的存在,提醒我们行文时对乌鸦不要恶意地嘲笑和诋毁。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审题的精确区域是这样的:1.大的方向上,要批判“不能正确自我定位”的心态。2.精神上可给予同情,惋惜,但必须正视最终失败的结果。3.批判的立场要坚定,但态度不要过于极端。审好一个题,有那么容易吗?

第二点,当话题(材料)包涵两方面时,一定要理清两方面的逻辑关系再下手。

这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很多反对的答案都说了,对立统一不好写,还不如挑其中一方面,站稳立场。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这几年的评卷标准,确实有逐年放宽的趋势,态度鲜明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立意,也有拿到能高分的情况。但说实话,在考场上做出一个“选一边站队”的决定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作文志在必得,一定要拿高分的同学。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二者兼顾最为稳妥。但二者兼顾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吗?图样图森破!2014年的例子还是下半部分逐一详解。这里依然只举老例子。

“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回顾历史与面向未来”,这叫“相辅相成”。这样的双边题目你不是任选其一,而是必须两个兼顾而且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词组才有意义。

“痛苦与快乐”;“出世与入世”,这叫“相反相成”。这样的题目看似是矛盾的两方,其实你也必须把二者同时写到,并且超出常规的范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使二者融合,才能表达出深度。

“人与路”;“门与路”;“墙与桥”;“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在关系类中为最难,它的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你所要做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巧妙地连接点,让二者之间缥缈的逻辑关联有一个着力点。

最后是这几年越来越常见的“针对某某现象(某某说法),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一般并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是见仁见智,选定一方立场立论一般是安全的,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逻辑吻合(即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如果非常想玩安全,一定要写两方面都有道理,也可以,切记:如果你要写两方面,你站的角度一定要比两方面都高!绝不是所谓“搅屎棍”“和稀泥”车轱辘话来回说两边就可以的。两个小孩吵架,只有大人才能当好和事佬,同年龄的孩子还是选一边拉偏手吧。

-----------------------------------------------

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补充。下一部分,我会针对201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逐一分析,未必都能给出准确的审题和最佳立意,只希望会对于了解题目的类型和思维方式有一定帮助。

既然是不顾一切,我不匿名。欢迎各种流言和评论。吵架暂时不会回,离高考只剩3天了。

-----------------------------------------------------------------------------------

6月4日更新。2014年全国各卷高考作文题目试析。

既然是不顾一切,我就把我想到的都写出来。欢迎大家争议探讨。

(特别提醒一下高一高二的朋友们,你们将来很可能会用到这些题目做练习,我不想因为我写出来的想法影响了你们练习的效过。你们可以自行考虑决定是跳过不看还是怎么的,我也没什么好办法。)

新课标卷I:山羊过独木桥

这是网上搜到的图片版原卷原题,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可信(如果有去年的考生可以帮助确认或者否定一下),但是比网上很多删头漏尾的版本要合理的多了,姑且采用这一版。

对比一下: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最大的差别在哪儿?根!本!没!有!“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这句话!差了这一句,整个题目的导向性完全变了。

如果在材料最后一句写“裁判认为有争议”,就变成了跟06年的“孩子说它也很可爱”一模一样的情况——在最具提示意味的地方偏偏多出一句反方向的观点。而没有这句话,代之以“引发了……激烈争论”,只是引导大家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温和多了,也中立得多了,据对不至于让学生造成误解。

这个材料的正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随大流,其实是一道老题:

 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双赢的智慧”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责备小徒弟,小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缩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是不是一样的?双赢的角度上,完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05题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竞争”,“报复”,“对手”,因为是木匠组自己“窝里斗”造成的问题却是石匠帮忙解决的,还多出了几分“不落井下石”“仗义出手”甚至“以德报怨”等道德层面的意味,但是审题时这些因素都可以不考虑,因为是话题作文,出题人从这个材料中只提炼出了“双赢”这一个因素,并且强调了“智慧”(而不是“品德”),所以其他的因素考生完全不必(也不应该)顾及。而14年的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比赛”,“规则”,“团体”,“习惯”,“争论”。而且因为是材料作文,这些因素是不可以忽略的。于是这个题目的难度就增加了,支持、赞成“双赢”作为主导思想应该没错,但这些多出来的因素,应该怎样处理才合适呢?

考场作文想要真正做到“求稳”,最关键的步骤是在定下自己的主题思想后审查一遍:我这个思想的漏洞在哪儿。比如以“双赢”立论,哪里有可能不符合材料?1.他们扰乱了竞赛。——怎么破解:这只是一个体育游戏。——怎么引申:在社会上,我们所面对的大部分竞争,其实都不必要你死我活,不要让过度的好胜心限制蒙蔽了自己。2.他们破坏了规则。——怎么破解:我们的规则能否宽容一些,是否能允许“打破习惯”“另辟蹊径”的人存在?——怎么引申:社会是多元化的,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跳出框架思考,也许就会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3.他们没有考虑团队利益(题目中两次强调“团体项目”,“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而他们两个人的做法,他俩是双赢了,对于整场比赛全队的胜利却没有帮助。)这是材料的隐含内容、可争议角度中最为曲折隐晦的一点,也是最不好化解的一点,因为这是他们两人的做法真正的硬伤,保全了自己却损害了集体利益,这使得你几乎无法从道德高度给他们以正面的支持,更何况稍微一想就能发现,如果所有队员都像他俩这样做,这游戏就完全无法进行了。好在既然隐晦,也许化解不了就干脆避开未必不可。我也没参与高考改卷,我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的评分中到底有没有这一项,甚至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根本就想多了,出题人的意图里根本就没有这一项。不管怎么说,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在考场上时间极其有限,而这场考试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不敢冒一点险的时候,我的决定是既然不能解决我就不主动提及,但也不完全忽略,而是在说理和举证时略加暗示,多暗的暗示呢:“敌对的阵营”,“尊重对手”,这样的关键词,就到这,不能再多了。

注意:上面说的这些,每一条看起来都像一个完整的观点,但绝不适合作为主要论点!我之所以提到,只是为了将审题做充分,为了追求所谓“最佳立意”,“最稳妥的立论”。为了观点清晰,不让这些横生的枝杈影响你的主要观点,想的时候要多想,想透彻想清楚,但写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事实上以上的三个观点,压缩到破题之初的一句话,至多两句话里,就够了,例如:

“更多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处于对立的阵营,也并非一定要拼到你死我活,当我们的目标是“过桥”,而不是“不让对方过桥”——并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时候,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境界就会豁然开朗吗,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这么一句,所有可能的缺口都毒死了,不可以再多了,过犹不及。剩下的篇幅,中规中矩的写双赢就好,记住举例永远不要太极端,话永远不要说得太难听。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分析好难,或者一分析我就想多了,一想多了就写多了,一些多了就写乱了,一写乱了观点不明确分数就低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就按其他答案说的“遵从自己的第一印象”吧。

哦对了,补充一句: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单起一段,刻意补充说明“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这是老师在提醒你,不必(不要)局限于分析材料所写的这一事件。一个“事后”,一个“相关”,提醒你不要把材料看成一个孤立单纯的事件,可以引申发散到各个领域、不同时空,只有是类似的情况——紧张的孩子们放轻松啊~你们看老师们是多怕你们不敢下手啊!

--------------------------------------------------------------------------------------

新课标卷II

这个题目之前在知乎有人问过,我就顺手答了,答案见这里:

省高考作文帮我想想总论点和分论点? - 果蝇单倍体的回答

然而题目的解析是不能少的。有些时候,第一感受也是不太能靠得住的,特别是看着同一段材料,不同人的感受还真就是不一样的,这种是完全没法从情感角度解释,比如有同学告诉我,他对这个题目的立意是“不要溺爱”,理由是“因为喜欢动物”,“丧失觅食能力”,这不是明摆着影射过度溺爱使得孩子丧失独立性吗?咦这么说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呢……

既然直觉靠不住,我们只能以纯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这个题目的立意关键点不在“溺爱”。还是那句话:全面解读材料啊亲!如果材料只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因为长期被喂食丧失了捕食能力,甚至加上放生之后很快就死掉了这样悲惨的结尾,那就显然是溺爱/独立/自立方向。但现在的材料中有明显的关键词:“警示”。更有“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整个材料的态度就变得强硬了起来,它引入了明显的规则意义,就显然不只是打感情牌的“爸爸妈妈,请放开手吧,让我自己去走,让我自己去飞。”这样的煽情,在这个题目下是不合适的。你的立论,你的态度,要跟着题目鲜明起来。

写溺爱并不跑题,但你想扣紧题意,就不能上来就写、只写、和闷着头写。因为题目和纯粹表达溺爱的题目毕竟不一样,你一定要把这个不一样的地方拆解出来。其实我的立论,“不要以爱的名义行伤害”,说的还不也是溺爱?尤其是三段推进到最深处的“救救孩子”,那一段完全就可以写得跟不要溺爱一模一样。不管在当年还是现在,无数次有同学问我:为什么那个谁谁谁也是写的某某某,他就不算跑题,我也是这样写的就是跑题?题还是那个题,看得是你的切入对不对。还有无数次有同学问我,这个题目我写过好几次了,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怎么一次比一次分数低呢?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一样的题目!世界上哪儿有准备一篇通用作文就能应对一大片题目这样的好事!很多时候人并不是想不明白,反而是被“以前写过”“准备好了”这样的思路限制住了,忘了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改。阅卷老师都是什么人,你那点生搬硬套的小九九,打算蒙谁?

---------------------------------------------------------------------------------------

北京卷: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这个没找到原卷图,不过比较了几个网站的描述,应该是完整的。

这道题被网友评论为“唯一正常的题目”,对此我不做评价。我只能说,这道题是2014年最实际、最具象的作文题目。这道题审题难度相对其他卷大大降低,但是并不好写。千篇一律、流于表面、用例重复,都是大问题,但这些并不在此回答所包括的范围,此处依然专讲审题。

即使这道题写跑题不容易,并不意味着你就真的抓住了题目的精髓。简单举例:以某一条“老规矩”入手,写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都不是最佳立意。以某些人遵守老规矩招人喜爱获得成功,某些人因为小节得罪朋友错失商机,两方面对立论证老规矩的重要意义,不是最佳立意,将老规矩分类,礼仪层面的,道德层面的,文化层面的,等,分别加以阐述,论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最佳立意。

为什么?三个立意翻了共同的错误:没有看清提示语——“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o⊙)哦,原来是这样的!竟然是这样的!高考作文审题不只是要审材料,提示语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这道题,前两段不变,提示语写成“请以“老规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以上三种立意就都可以用(虽然还是优劣有别)。如果提示语写的是“你知道哪些老规矩?对于老规矩你有什么看法?”,三种立意也都可以用。但是提示语强调的并不是单一的话题词,而是“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 ”,你就不能只夸老规矩怎么好,必须加上“现代社会需要老规矩”。有人说这俩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是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也许你都意识不到,自然地就会这么写,所以也感受不到审题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清晰的意识,你要是一不小心就写成了一回事,那就万事大吉,你要是一不小心没写成一回事,八拜都拜了就差这一哆嗦,一层窗户纸没捅破,那就亏大了。

-------------------------------------------------------------------------

评论中有同学提到了福建卷。因此顺次提前(本来你就没有顺次好么!)

福建卷:空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这是我找到的题目,同样没有搜到原卷图。这个题目很特别,第一,它只有一句,第二,它的要求是“写一篇话题作文”。既然多方查证都是这样写,又没有搜到原图,我姑且采信这两项均为真。

还是按照先粗审再细审的步骤来。粗审来说,这个题目并不算难:有人……有人……,双因素不同见解问题。悬崖和栈道桥梁,显然,题目本身对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偏向性,一褒一贬的态度。所以:“面对XX,我们要XX,不要XXX。” 好了,没有问题了吧?

下面细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误区!好多同学概括这个题目时,把题目概括为“悲观与乐观”,有没有这层意思呢?当然有。但是是不是我就能把以前写过的悲观与乐观的文章搬来套了?我们来看看经典的悲观与乐观的题目:半瓶水,有人说“还有半瓶”,有人说“只剩半瓶了”。下雨后,有人说“路难走了”,有人说“彩虹好漂亮”。还不够的话,这里还有个更长的: ★初中初一作文350字: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

看出什么问题了吗??问题在于!空谷和悬崖勉强还能说成一回事,可是空谷再怎么看也看不成“栈道桥梁”好吗!这才想起仔细看题目,原来人家并没有说“看成”或者“认为是”,而是说“想到的是”。所以这里省略了一个关键的动词:有人想到的是“搭建”栈道桥梁。再统观题目,原来题目说的是:提到空谷(困难/障碍/挫折),有人想到的是悬崖(以为无路可走了),有人想到的是“搭建”栈道桥梁(解决问题的方法。)(⊙o⊙)哦~~原来这不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而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乐观与悲观没错,但不是“乐观与悲观地看待问题”,而是“乐观与悲观地解决问题”——我更愿意概括为“积极与消极”。

----------------------------------------------------------------------

今日断更。答主时差党,夜已深了。明天继续。

写了这么长,前面有些层次混乱,但该说的也都说到了。例子呢,其实有两三个明白了这意思也就可以了。高三的小朋友们,看累了就别再追下去了。临考前以放松心态为要,不要突然改变一直以来的习惯,不要接受临时洗脑。

明天还会继续更,高考前未必能更完所有省市的,所以想看哪个省市的题目可以留言要求夹塞儿。

说不定高考之后还会接着更15高考的呢,谁知道呢,反正都写了这么长了,创纪录呗。╮(╯▽╰)╭

----------------------------------------------------

广东卷: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14年各省市题目中很难写的一道题。我说的是很难写,并没有说题目很难。

这个题目从审题难度上来说一点都不难,它是双向材料,而且没有价值导向(出题人对这两种现象没有褒贬倾向),用语也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余地充分,比如“它能唤起……” “也可能被……”,并没有宣判性的语气。所以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这是给材料作文中最宽泛的一类。越是这样宽泛的题目写作难度越大,因为出题人没有难为学生,评卷人判定的标准就不容易猜到,于是考生在考场上就很难做出决定。我不是广东考生,所以根本无法了解评卷的松紧,即使有一线回报告诉我今年一等二等立意都是什么也没用,知道几篇样本卷的分数也没用,这必须要对本省连续几年改卷情况有全局的认识才能作出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只能说它“实在很难写”。

在“没有褒贬导向”中,隐含的唯一价值判断是命题人显然不希望记忆/点滴/情感丢失,不管是“泛黄模糊”还是“被稀释”,都是作为反面、作为遗憾出现的。如果想要稳妥,两方面想要兼顾,就抓住这一个重点,比如可以写照片是哪种方式并不重要,寄托的情感才最重要。这个办法叫“求同存异”,很经典,远超过传说中的“对立统一”。但是!!必须提出来说一下,很多网站消息把这个题目概括为“珍惜点滴”,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题目强调的不是点滴本身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不多说了。

一般在一个方面宽泛了,另一个方面就会限定,比如这个题目也是比较具象的,就是“照片”,并且提示语中没有任何对“类似的现象”“引发了哪些思考”等发散思维的导语,而且有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所以当很多不负责不靠谱的网站把这个题目概括成“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寄托”时,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写一个关于email与鸿雁传书的故事不可以!写MP3和磁带不可以!写电脑和图书馆不可以!“不可以”不是说不能提,而是不能作为主体,你当然不必从头到尾咬定照片,但你必须从照片写起。

--------------------------------------------------------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我对这个题目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因为评论里要求的同学比较多,所以拿出来稍微提一下。

再次批判各种不负责任的网站,将这个题目概括为“什么是不朽”我也是看醉了!你的关键词呢?你的青春呢?有时候你不得不想,这些网站的编辑是故意的吧……

不过这个错误的概括有一点倒是提对了,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偷换了概念,“青春不朽”跟“不相信会老去”,这完全就不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在14年各省题目里水平较低的原因。

剩下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对象清晰:青春(老生常谈),角度清晰:是否不朽(思辨度不高),没有褒贬判断但是按照一般的价值体系还是写的积极向上一点(一点都不稀奇)。(这里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第二种看法悲观消极,其实积极向上怎么都能写:“青春不能永驻,但青春创造的价值永存”,甚至“正因为青春不能永驻,才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不朽的价值”,这都是积极向上的。)

这个题目中唯一有趣的一点是,第二段材料里它提到了“像自然一样”,这是个很有趣的提法,也是这个题目的唯一深度,看不出来也无伤大雅了,要是看见了留心了,行文中加上一点类似于“人之长于自然万物,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的价值积累只有时间的长度,人却可以在有限的长度上赋予它宽度/深度/密度”的句子,跟着你的立论走咯。

-------------------------------------------------------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这是14年各地题目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我说的是有难度,并没说很难写。跟广东卷正好相反。

这道题的难度在于1. 很抽象。表面看只是说从窗子望出去,但显然“窗子”“画框”“图画”都是有象征意义的。2.很含蓄。这些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很常规已形成共识的用法(比如福建的悬崖和栈道桥梁),又没有暗示,后面的雅、俗、闹、静也没有提示作用。3.很中立。当题目中的“有人”一连排出了四个而不是两个的时候,整个题目的类型就变了,没有逻辑关系,没有褒贬优劣,没有选择,也没有对立,只是单纯的列举。所以行文时你即不需要写四段各照应一个字,也不需要提炼出制高点(比如态度啊,阅历啊,眼界啊等等)然后褒雅贬俗。

从后面的列举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题目强调了“多样性”和“个性化”,开一下脑洞,大概可以有“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事物是见仁见智的”,一点新意也没有。然后再来认真思考一下他为什么把窗子比喻成“画框”。我承认我第一次审这个题目的时候差点就跑偏了,当时我的立意是: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并且变化多端,如果你被你的“窗框”限制住了就会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只看到一个方面……然后又读了一边题目使劲拍了自己脑袋一下,我去这是什么鬼!果断想多了!为什么会想多呢,还是天杀的无良网站的误导!第一次看见这个题目的时候是被概括成了“开窗看问题”,无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过头来再一看,哪儿有开?你们告诉我哪里有“开”!所以啊,有时候为什么越是高手越容易写偏呢,开脑洞没问题,角度新颖想别人所未想也没问题,但千万不要走太远。比如说你写“每人从窗口看到的画面都不同,是因为人的关注点、观察角度、经历、心态...不同”,完全可以,进一步引申“所以要包容,不要随便用自己的观点驳斥别人,这样我们才有大千世界”,这也没问题,“所以要交流,不同人的看法结合起来才是世界全部的美好”,这也可以,但是你延伸到“所以我们要拆掉窗子/打开门,走到外面去看真实的世界”,这就过分了,因为题目中,真的没有“开”。

----------------------------------------------------------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最后一个。在我的评价体系里,这是2014年高考全国各地题目里水平最高的一个。我没说难还是容易,甚至也不意味着这是“最好”的题目,我只是认为出题水平最高。

这个题目是平中见巧,言浅意深,回味无穷的。先从最简单也最容易有误区的地方开始解析:只要看到爬山,所有人第一反应都会想:是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不是唯一三观正确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须是尽力攀登不轻言放弃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于是我们看材料的最后一句: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哎?好像哪儿不对……这八个字,好像不是尽力推销“最美风景”的路数啊。说实话不带任何感情客观的看这八个字,好像真的,有点“好容易爬上来了却啥也看不见”的感觉呢……难道是告诉我们付出未必有收获?要享受过程不要在乎结果?听人劝吃饱饭不要钻牛角尖?高考作文怎么会有这么负面的价值观,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重读题目,这才看出题目潜伏的暗线:山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多么整齐的结构!出题人本人,必是深谙考场作文精髓的高手。这样整体看来,才会发现这三组描写风景的词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不同”。所以并不是“无限风光全在险峰”,而是“世界那么大,只看一处你甘心吗?”

题目的另外一层,便是别人的回答。每一次回答,都是“有人说是,有人说否”,每一次做决定,都是“有人留下,有人继续”,而正因为每一次结果揭晓的时候,对风景的描述都只是叙述事实的客观中立的八个字,而没有任何优劣之分,所以回答“是”和回答“否”的人都是对的,没有误导,只是看法不同,登上山顶的人有可能感觉被骗了,没上山的人知道实情后也有可能后悔不迭,没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比如一定不要被别人的流言而吓退,一定不要放弃,或者一定不要固执己见),都没有,完全看你自己认为怎样使最佳选择,所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句是笑话,绝没有这两个题目有任何联系的意思。)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有什么感觉?我在想明白这一点后忽然发现,这其实是个小马过河的故事,因为所有给你提供消息的人说的都是真的,并没有误导,但除非你自己亲自去看看,你永远不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再联系上面一层,这个题目我会写成一个升级版小马过河的故事,亲自去看看,才知道下一步的风景也许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坏,但它不一样,是全新的体验,全新的收获,所以值得。个人观点而已,这个题目包容力极强,完全不同角度的立意都是可行的。

最后再夸一下这个题目的深度,脱离高考作文的范围纯粹的看这个故事:写的多真实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高考作文的题目即使举出对立的两方面,也常常还是片面的,很容易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观念就忽略掉世界本身的复杂性,所有的“乐观”“自强”“平和”“独立”等等正能量的题目无一例外全都有其片面性。这个题目我不能评价它好不好,但如此真实坦诚的题目,数年未曾一见了!

---------------------------------------------------

好了就写到这吧。高考是一处演员不断更换却永不落幕的悲喜剧。高考作文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孺子无畏,大言不惭,不避风口浪尖,不怕浅薄可笑被曝光,只是为了那一句承诺:不顾一切。

所有疏漏、片面、偏颇之处,敬望海涵。错误之处,欢迎提出。

祝所有高三学子一切顺利,充分发挥!

编辑于 2022-06-11 23:16

谢邀ww

还有十多天就2019高考了,赶紧来回答一波审题方法与技巧,希望能给备考的小可爱们一点帮助。

这里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分开来讲。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主要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找出题目中最关键的那个词;
第二,判断关键词的词性;
第三,根据这个关键词的词性来确定写作的方向。

1.找题目关键词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说第一步,也就是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作文题中的关键词就是作文题的“题眼”。找“题眼”很简单,主要就是靠感觉看作文题的类型。

第一类作文题
是“独词”类的,也就是说,整个作文题就是单独的一个词,那么毫无疑问,题目的关键词就只能是这个词本身了。比方说,《遇见》、《尝试》、《人生》……这类作文题,关键词就是“遇见”、“尝试”、“人生”……了。

另一类作文题
是个词组,针对这类作文题,我们需要根据词组的类型来确定题目的关键词。在众多的作文题中,最常见的词组类型应该是“偏正型”、“动宾型”和“并列型”这三种。

(1)如果作文题是个偏正型的词组(偏正型词组由“修饰词”+“中心语”组成),那么关键词就是那个修饰词,如《美丽中国》,关键词就是“美丽”一词,如《广州风格》,关键词就是“广州”一词。

(2)如果作文题是个动宾型的词组,那么关键词就是那个动词,如《奖励自己》,关键词就是“奖励”一词;如《走进唐诗》,关键词就是“走进”一词。

(3)如果作文题是个并列型的词组,如《父与子》、《师生》、《讲究与将就》……其关键词,就不是两个并列词语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介于两个词语之间的一个新词比如说,对于《父与子》这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写“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就是“关系”这个新词了。比如说《讲究与将就》这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写“讲究与将就之间的区别”,那么,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就是“区别”……

所以,如果作文题是并列型的词组,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新词,这个新词可以作为两个并列词语之间的“桥梁”那么,这个新词就是我们将要写作的重点,也就是作文题的“关键词”。


2.判断关键词的词性

命题作文审题工作的第二步:判断关键词的词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3.确定写作方向

我们直接说第三步吧,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三步是:根据“关键词”的词性来确定写作方向。

其实,“关键词”的词性,无外乎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种。

名词
如果这个关键词是一个名词,那么,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xxx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把探寻这个名词的本质与内涵作为文章的写作方向。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个作文题——《父与子》,它的关键词是“关系”,即“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关系是什么”,即“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然,除了“关系”之外,你也可以从“父”与“子”这两个并列词语之间派生出一个新的关键词,然后再由这个关键词的词性来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

动词
如果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是一个动词,那么,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为什么要xxx”、“怎么xxx”、“xxx什么”这三个。就拿《尝试》这个作文题来说,“尝试”是一个动词,那么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为什么要尝试”、“怎么尝试”以及“尝试什么”这三个。再比方说《奖励自己》这个作文题,其关键词是“奖励”,我们的写作方向,可以是“为什么要奖励自己”、“怎么奖励自己”以及“奖励自己什么”这三个。

形容词
如果作文题的关键词是一个形容词,那么,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xxx体现在哪些方面”,比方说《美丽中国》这个作文题,关键词是“美丽”一词,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在人的美丽,还是景的美丽,体现在山的美丽,还是在水的美丽……再比方说《有趣的课间活动》这个作文题,关键词很明显是“有趣”这个词。那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像这类作文题,我们大可以用“小标题”的结构模式,分别选2-4个角度,用2-4个文段来展现、突出“有趣”一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那我们该怎么办?那就更好办了!!!我们的写作方向就是“动词类”写作方向与“名词类”写作方向的加总:

比如说《尝试》这个作文题,“尝试”一词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动词,那我们的写作方向就可以是“尝试是什么”、“为什么要尝试”、“怎么尝试”以及“尝试什么”这四个。也就是说,我们的写作方向更多了。


以上所述,就是命题作文的审题流程。大家可以尝试用下面这两道题来在线练习命题作文的审题 ↓↓

作文题1
以“他/她/它也是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题2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关于命题作文审题之后的立意技巧,可以戳这里 ↓↓


二、话题作文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话题作文?简单地说,话题作文就是将命题作文中的“命题”改成“话题”,从而让写作范围呈指数级增大的一种作文题型。

“话题”与“命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区别很大。“命题”作文像一棵树,可以开枝展叶,但身子却不能动;而“话题”作文则像一头小鹿,可以在山林间自由奔跑。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自由度更大,在题目的拟定、文体的选择、素材的使用、主题的确定等方面,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伴随自由度的增加,可选择余地的增大,许多同学反而会不知道该去哪个岔路口去寻找那只丢失的“羊”。

话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让这个太宽的范围迅速缩小成一条线、一个点。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种:带有引导语的话题作文;
第二种:由一个词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第三种:由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1.带有引导语的话题作文

对待引导语,我们可以用挖掘法来找出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帮助我们加深对话题的理解,找到写作的方向。例如这道题: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下的怅惘。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牵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会影响我们进一步的构思。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中两个比喻的挖掘,来使它具体化。想想“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具体比喻什么,通过联想,就会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母亲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对久别的同学、朋友的想念;而“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则容易让我们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这样就能迅速找到思路,确定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语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话题的含义的,并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思维的。在深入进去理解了引导语的关键涵义之后,还要能够跳得出来。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引导语中的那些词句上,就轻易确定写作的方向。最好摆脱开它的束缚,想想外面还有没有可以开拓的空间,可以写作的角度。因为大多数考生为了省事都按照试题中提示的角度去写,就容易给改卷老师造成“熟面孔”的感觉,不容易得高分。比如有些话题作文在引导语中罗列了很多能确定写作角度的情景,后面还带了省略号。这时我们不必急着下笔,不妨多想想省略号里面的含义,看看还省略了哪些情景,说不定就能灵感忽现,写出一篇题材、构思新颖的佳作。


2.由一个词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有些话题作文,没有提供引导语,只是一个单独的词语作为话题。这种情况,由于没有材料和提示语来帮助理解,往往让学生茫然无所适从,大脑一片空白,如同身处旷野雪原,不知该走向哪里。其实,对待这种话题作文,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采用扩展法来进行审题。这样就能快速扩大它的内涵,缩小它的外延,找到明确的切入点。

扩展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

既可以从前面扩展,也可以从后面扩展,比如“温暖”,可以扩展为“妈妈的温暖”“老师的温暖”“温暖的回忆”“温暖的家庭”等。

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一处地点,一处场景,如“校园的温暖”“风中的温暖”“灯下的温暖”“春天的温暖”等。

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温暖的手套”“温暖的心灵”“温暖的世界”“温暖的人生”等。

既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如“温暖的血液”“温暖的等待”“温暖的季节”“温暖的河流”等。

既可以是范围的缩小,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如“我们为什么需要温暖”“怎样才能温暖别人”等。

上面的话题“温暖”兼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如果话题是一个动词,一般都是用在后面添加宾语的方法进行扩展,如“见证”,我们可以扩展成“见证历史”“见证奇迹”“见证灾难”“见证成功”“见证成长”等。


3.由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首先说明一下,短语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仍然可以上面的方法对短语中的词语进行扩展,只是复杂一些,但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方法:逻辑分析法。就是对短语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先看它是并列、偏正、动宾,还是其他关系,找到侧重点,再进行“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做法)”“怎么样(结果)”的推求设问。

如话题作文“解放自己”,首先要确定它是一个动宾关系,“解放”是重点,“自己”是对象,这样就基本上能确定它的写作范围和重点。然后再推问“什么是解放自己”“为什么解放自己”“怎么解放自己”“解放以后会怎么样”,这样便能进一步界定写作的框架和思路,找到突破的方向。


以上所述,就是话题作文的审题流程。大家可以尝试用下面这两道题来在线练习话题作文的审题 ↓↓

作文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舍得花费时间、财力和物力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记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寞污垢的心灵却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呢?
请以“美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在“美容”的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是一个过程,打开历史教科书,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会迎面而来。你可能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别关注,有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请以“面对历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关于话题作文审题之后的立意技巧,可以戳这里 ↓↓


三、材料作文

严格说来,材料作文并不能称为“审题”,因为它根本没有“题”,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话题”,只能称为“审材料”。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审读材料,把“题”从材料中找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五个步骤来进行。

1.审清对象;
2.辨明关系;
3.读出褒贬;
4.找到原因;
5.选准角度。

1.审清对象。

一段材料,无论是事例、寓言,还是名句、诗歌,甚或是一幅漫画、几组数据,里面总得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关键“对象”。它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甚至可能只是几个抽象的词语。我们第一步的任务,就是首先找出这些“对象”

如2006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里面的两组关键对象:老鹰与乌鸦;牧羊人和孩子。

2.辨明关系。

老鹰和乌鸦的关系是乌鸦学习老鹰抓羊的本领;牧羊人和孩子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一老一少;牧羊人和乌鸦的关系是牧羊人抓住了乌鸦,并评价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和乌鸦的关系是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

3.读出褒贬。

牧羊人对乌鸦的态度明显是批评、讽刺,孩子对乌鸦的态度则是喜爱、欣赏。

4.找到原因。

老鹰为什么能把小羊抓走?因为老鹰的爪、牙、翅膀等身体条件使它具备抓羊的本领。

乌鸦为什么经过“拼命练习”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羡慕、模仿老鹰,做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牧羊人为什么批评、讽刺乌鸦?因为乌鸦找不准自身的定位,不自量力,忘记了自己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孩子为什么喜爱、欣赏乌鸦?因为乌鸦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傻”得有点可爱。

5.选准角度。

从乌鸦失败的原因出发:倡导人们在模仿借鉴他人长处的同时,一定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从牧羊人说乌鸦“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出发:建议人们认清自我,找准自身的位置,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乌鸦也很可爱”出发:提醒人们要树立自信,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不必盲目地崇拜他人。

从乌鸦勇于尝试出发:提倡人要有点“傻气”,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到了这一步,“题”自然就从材料中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入山”的方向。

当然,具体审题时,以上这些步骤并非每次都要全部来一遍。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有所取舍、综合运用即可。


以上所述,就是材料作文的审题流程。大家可以尝试用下面这两道题来在线练习材料作文的审题 ↓↓

作文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沙漠与海洋谈判。“我太干,干得连一条小溪都没有,你的水却太多,变成汪洋一片。”沙漠建议,“不如我们来一个交换吧。”“好啊,”海洋欣然同意,“欢迎沙漠来填补海洋,但是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只要土,不要沙。”“我也欢迎海洋来滋润沙漠,”沙漠说,“可是盐太咸了,所以只要水,不要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关于材料作文审题之后的立意技巧,可以戳这里 ↓↓


以上内容摘自作文纸条App,一个超有爱的作文大佬养成社区,喜欢的可以赏个赞哦(●'◡'●)

版权属于作文纸条所有,转载请联系纸条君~

想要抢先看更多内容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索「作文纸条」下载App~

发布于 2019-05-26 16:55
高考作文 | 作文应该如何审题?居然还有ws高中生不知道?进来挨打!
56.9 万播放 · 284 赞同
完整版

审题究竟是审什么?接下来我们以一道题为例来分析,把技巧融进现实,看看高考作文的审题应该怎么审。

审题不光是去读材料,最重要的是去审「定义域」。基于这道题,你的思考必须奠基于你的高中生身份,并于此去思考,而不是材料给出的别的身份限定。

希望大家都能正确的审题,不要掉入出题人的陷阱出现审题偏误。

发布于 2021-05-12 20:22· 32.9 万次播放

审对题立对意真的太太太重要了,一旦审题审偏了,作文想要高分几乎是不可能了。

一直也有小伙伴私信纸条君,审题总是审偏、立意总是很浅该怎么办?

今天纸条君就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抓住立意,智取高分!

全程干货,快拿出小本本来!

一、怎样才算是偏题?

二、怎样审题立意?

三、审题有哪些误区?



先来份北大中文系教授,阅卷专家漆永祥老师关于审题不准的常见总结。


不是一类立意都算“偏题”

阅卷者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在紧张的阅卷时间里,阅卷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观点句”,看看有没有阅卷标准中出现的立意,快速将作文“入类”。“入类”之后,大致的分数区间就定了。

所以,为什么开篇一定要有观点,且观点句一定要简明直接,别绕来绕去?这都是为了给阅卷老师“行方便”。为什么立意要求稳,适当求新?因为“太新颖”的立意很可能没有出现在阅卷的标准当中,让阅卷者难以判断,徒增风险。

阅卷场上少有完全偏题的作文,一是近年来审题难度降低,二是评分标准会最大限度地包容沾边立意。所以我们要避免的偏题,确切来说是“偏离一类立意”,导致起评分大幅降低,自然很难上50分。



“问” 出高分:一类立意源于一流审题

回顾2018高考作文题,大多没有审题难度,但也有像全国卷二这样让人“一脸懵”的作文题,怎么保证不偏题?篇幅所限,在这里着重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实用的方法:

抓关键词句,进行逻辑追问——为什么

以2018年全国卷二高考作文题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道题讲述了一个故事,可用铅笔划去一些无关信息,找关键句就容易多了。最最核心的一句是哪一句?

——“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错误的,命题导向很清晰(沃德是正确的)。

显然,命题者就是要我们回答: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结合材料,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一类立意。比如:

①因为片面思维的局限,不能从整体系统地观察、思考;

②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表象背后的实质;

③因为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缺乏质疑的精神;

④因为忽略了失败的样本,忽略了那些不被看见却藏有真理之处。


而考生们写得最多的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只能算二类立意或沾边立意。因为只要把它们放进提问中,你就会发现多违和。


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显然这些都不是答案,也就不会是最佳立意。面对关键词句比较多,让你无法判断向哪一句发问的时候,你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以帮你确定立意。



延伸方法:三步提问法


作文题:
钱锺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的关键句没有直接呈现在材料中,因此这类题型把握起来容易出现偏差,比如有的考生去讨论“为什么少年将规则视为束缚”或者“为什么用叛逆来突围”,这种思考路径下的立意都会失之偏颇。


我们可以划去文中的无关信息,抓取重要的关键词,如:少年、规则、叛逆、突围、结果等,题目中看不出命题者的倾向是赞成还是反对,因此我们可以分三步来提问,找到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和立意点:

1.对青少年来说,“围城”是什么?——规则是好是坏,真的是束缚?

2.为什么要“突围”?——主动与被动,孰优孰劣?

3.“突围”后,会怎么样?——结果:创新(肯定);违法违纪(否定);思辨。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通过这三步的提问,找到一类立意不会太难。很多考生不能辩证看待规则有好坏,一味批判;脱离“青少年”的语境而大谈突围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偏题。


从而得出一类文立意

1.规则是好的,否定突围→不是所有围城都用来突破的。

2.思辨看待,但肯定突围→逆境突围固然优秀,顺境(老化的观念)突围更加不易。

3. 规则是坏的,肯定突围→突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步提问法”同样适用于近年来很火的组合作文题。


2017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从中选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划去一些与审题无关的“废话”后,剩下的都是关键信息,包括12个关键词以及“选两三个”“形成有机关联”。再分三步提问:

1.我选的关键词分别代表什么涵义?——中国缩影的表现

2.写作任务是什么?——有写作对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思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

3.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同类型、不同类型,互为因果、现象与本质

回答完这些问题,立意不但不容易走偏,还能找到更新颖,更有深度的组合形式。



审题有误区 避免入坑Tips

为什么总有学生会偏题,即便遇到毫无审题难度的作文题?!原来你已经被“偏题思维”带偏了,高考前一定要纠正过来。在这里列举两大“偏题思维”。


1.生活思维

比如2012年安徽高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从生活角度想,梯子横着放,不但更占地方,还容易将人绊倒,出题人多么糊涂,因此有考生大谈要“改善交通”“发展经济”。《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折腾半夜,差点丢了命,一点鱼肉没带回来,多么不值得。这些来自生活的想法貌似合情合理,也能自圆其说,然而不在命题者的意图之内,无论如何都是“理”亏。


2.刻意求新

审题讲究刚刚好,想少了一步,没有对材料做解读和延伸,导致立意不够深刻;想多了一步,剑走偏锋,则会因为你急于求新而失荆州,空留遗憾。比如: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有同学就立意为“不处最后,不求最好,知足常乐”,看似很机灵、很新颖的立意,细品之下,却发现他并没有理解材料,即命题人的引申义,“最前面的人”是领头羊,“最后面的人”为落后者。

画重点提醒:纵观近几年的考题,有一类考题出现频率实在太高,那就是“思辨”类题型(思辨逻辑、思辨现象、思辨文化、思辨科技等)。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都出现过,大家要重点关注。

如果小可爱们都掌握了上面的审题方法,并规避了审题误区,审题就很难走偏了。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字功底,相信你的作文分数一定不会低。


纸条君总结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到你?点个赞告诉纸条君吧~

发布于 2021-09-20 18:24

最近我答了 陈白丁: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这个题目之后,很多人都对“审题立意”这部分很有兴趣,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再专门开一个答案,在这里做一些补充和解答。

这里我首推“主客体分析法”,具体的操作和方法,我已经在前述那个答案中提到,内容如下(如果已经看过,可以快速滑至更新部分):

1 外在的与潜藏的主体、客体、冲突

无论何种类型的题目,都存在外在的或者潜藏的主体和客体,而且必然存在至少一对主要的“冲突”,因此,都能适用“主客体冲突法”,尤以材料型作文和漫画型作文为典型。

举个例子,“我在上课时玩手机”,这句话有哪些主体和客体?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主体无疑是“我”,客体则是“手机”,冲突是“上课时”不应该玩手机。所以如果就此我写一篇作文的话,那就要立意:啊,学生们上课要遵守纪律,不应该玩手机,这是害人害己/学校应该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移动互联网深深毒害青少年……

虽然准确,没有跑题,但是是不是显得很庸俗?

来来来,那我们来看一下“潜藏的”主体、客体和冲突:上课这个特殊环境下,暗示了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即“老师”,另一个客体“课”,另一组冲突“老师为什么上课不制止学生玩手机/老师讲课的时候为什么学生还要玩手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是不是立意就可以更加创新、深刻了呢?我可以写教育应该更有吸引力/多媒体时代与其控制课堂不如引导课堂/手机和老师哪个更是“好老师”等等。

如此看来,大家或许就会感到,通过挖掘两套——外在的和潜藏的主体、客体、冲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审题定位,还能开阔我们的立意思路。

2. 材料型作文如何适用“主客体冲突法”?

主客体,即题目所给阅读材料直接讨论的对象或者潜在的讨论对象。

冲突,即材料的核心用意所在,在形式上一定会通过矛盾的存在而展现出来。

具体操作中,我们应该以关键词、关键句突破口,在原题上标出,结合主客体与冲突进行解析,因此,在通读材料后,应当画出关键词、关键特征,包括:

•身份特征

•事件特征

•定性形容词

•转折、递进、结论词语 等等

看个例题:

(2016·全国卷III)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现在我利用“主客体冲突法”分析:

主体1:小羽 – 创新花茶技术生产者、创新者、优势地位者

主体2:仿冒技术者 – 模仿者、后来者

客体:花茶新技术创新、优势资源

冲突:创新与仿冒的冲突、优势者与不当手段的劣势者

冲突的解决:公之于众 – 分享、共享、双赢思维

行业标准 – 规范思维、制定规则

结果:行业发展、优势者带头、跟随者受益→三赢

如此一来,是不是题目如何定位就非常清晰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题了。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确定立意了。立意应该在我们挖掘的主客体基础上,准确把握材料的辐射范围,抓住主要矛盾,全面顾及各个角度,从而确定一个好的大思路,我给大家几个小例子(仅仅是举例,立意不局限于这些方面)

最佳立意:

举例:创新生态 - 大家积极创新、创新者在保护机制内共享发展成果、模仿者在规范框架内兢兢业业、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建设创新生态,完善创新社会

一等立意:

举例:分享的智慧 - 有智慧的分享方可双赢

二等立意:

举例:分享带来双赢

3. 漫画型作文如何适用“主客体冲突法”?

主客体,即在漫画中就是漫画的主人公和被主人公施加影响的物或者人,有时候漫画的主人公没有全部出镜,需要我们展开联想。

冲突,即漫画讽喻意义所在,漫画夸张展现的部分一定就是冲突。

具体操作中,我们应该以夸张特征为突破口,在原题中寻找与生活常理不同的夸张之处,结合主客体与冲突进行解析,因此,在通读漫画后,应当联系实际解读漫画寓意,但同时不能超过以下限度:

主客体限度:漫画的主体和客体所在有一个分类,不应超过这种限度解读寓意

冲突限度:漫画中的核心冲突构成对于作文论点中逻辑关系的限制、对于立意价值取向的限制

下面我举一个被称为“最坑爹漫画题”的高考题范例,看看我们这个方法能不能把它抽丝剥茧了。

关键特征:吻和掌印

主体1:图中的学生 - 学生群体

主体2:家长/老师 - 教育者

客体:写着不同分数的试卷

冲突1:对同一个学生,考高分就能得到吻,考低分只能得到巴掌

冲突2:对不同的学生,尽管得分比别人高,只要没有像以前一样好,还是会挨打

冲突的解决:?

当题目中没有给出冲突的解决方案时,意味着出题人把方法提出的任务交给了考生。

一等立意:综合两个冲突

举例:不要唯分数论

创新立意:综合冲突之上的升华

举例:提倡发展标准的多元化、高处不胜寒


(STOP!滑动的到这里停止!如果是正常阅读的,请继续!)

(STOP!滑动的到这里停止!如果是正常阅读的,请继续!)

(STOP!滑动的到这里停止!如果是正常阅读的,请继续!)


4.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适用“主客体冲突法”?

所谓主客体,即题目所给阅读材料直接讨论的对象、潜在的讨论对象以及话题所涉及的对象。

所谓冲突,即材料的核心用意所在,在形式上一定会通过矛盾的存在而展现出来,而且集中存在于给出的话题之中。

具体操作中,我们应该以关键词、关键句突破口,在原题上标出,结合主客体与冲突进行解析,因此,在通读材料后,应当画出关键词、关键特征,包括:

•讨论话题的人的特征

•被讨论的主体和事件的特征

•定性形容词

•转折、递进、结论词语 等等

好了,那我们实践一下,看个例题:

(2016·上海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很多人看到这类题目,会自然放松对于审题的警惕性,会觉得这不就是讨论问题吗,多简单啊。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类题目看似开放,但实际雷区很多,“现代社会”、“生活”等范围很容易被逾越,导致部分跑题。比如考生从历史发展眼光写作,举鲁迅批评其他文人的例子,这就是不太对题的了。因为过去的文人之间写文章指摘乃至批评,首先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涵(信息化、社会属性扩大化等)不可类比,其次也常常是超越生活范畴和大众视野的,并非出题人希望看到的内容。再比如,有同学举例说,“大家在彭宇案等社会事件中,无序讨论,非理性发言,乃至涉及当事人生活隐私等,评价他人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看似很合理,实际上这些也超出了“个人生活”的范畴,不宜作为事例。

那么在这里我使用主客体冲突法作以分析:

主体:现代社会的大众 - 被评价者、评价者

客体:人们的生活 - 隐私、非隐私

冲突:评价别人生活,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主体和客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限定,比如现代社会、大众(普通人),在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出题人的价值倾向,“越来越”暗示应有一定的界限。

最佳立意:(综合考虑主客体关系与冲突,在出题人的倾向内)

举例:面对“透明时代”下的压力,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应当有尺度,分享的人也应该有底线,政府和平台应当正确引导

一等立意:

举例:赞同/反对越来越多的评价别人的生活的现象

二等立意:

举例:赞同/反对评价别人的生活


5. 命题型作文也能适用“主客体分析法”吗?

命题型作文,是我们又爱又恨的一类作文。我们爱它,是因为写这类作文的审题压力小,同时还不用在题目上纠结;我们恨它,是因为它太过封闭 ,限制了我们的发挥范围,让我们准备的材料相形见绌。无论如何,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命题型作文是几乎不需要仔细审题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在这个举个例子:

(2008·安徽卷)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简单不简单?不就是写感动吗,对不对?如果写议论文,我就说,人要保持一颗容易感动的心灵,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用感动赋予自己力量;在飞黄腾达的时候,要因为感动而回馈社会……

错!

为什么?这就是不审题的问题,题目是“带着感动出发”,前面举的思路绝对扣住了“感动”二字,然而"出发"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这样写作文,很容易被认定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跑题,至少也失去了成为一类中上的机会。

因此,即便是命题型作文,也要谨慎对待,仍然可以用“主客体冲突法”来避免误区。

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

题目中主体、客体都是开放的,谁带着什么样的感动,交由作文者思考。

冲突1:“带着感动”,说明感动出现的时间是出发之前,潜在暗示出发后可能就没有感动了/要发挥感动的作用等

冲突2:“带着感动出发”与“不带着感动出发”有什么差别

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清楚地把我们的作文内容限制在了合理框架之内。

同时,这里还要注意,冲突并非都要体现在文章之中,而是写作时要注意自己的文章应当体现出这种冲突的结果/解决。以冲突2为例,如果要写带着感动出发的议论文,那必然要求把“带着感动”的作用,彰显它与不带感动的区分,否则仅仅高谈如何带着感动,体现主题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一截。


到这里,我已经归纳了“材料型”、“漫画型”、“任务驱动型”、“命题型”等四种作文的审题方法,基本覆盖了常见的高考作文题目类型范围。如果还有其他类型,希望各位可以灵活运用“主客体分析法”,准确地解读题目含义,把握题目范围,在作文中赢在起点。

有关高考作文其他部分的技巧,详见 陈白丁:如何写好高考作文?这一回答。


最后我给自己做个小广告:

我的第一个知乎live: 高中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五个步骤 今天正式开售了,欢迎大家赞助收听。这个live中的内容,均是我的亲身体会和切身观察,我希望能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我也真诚地希望能用我的经验和技巧助各位一臂之力,未来能轻松地跨过高考这道门槛。


相关回答:

陈白丁:高中学习究竟多努力才算是努力?

陈白丁: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陈白丁:如何学好高中英语,在高考中取得130以上的成绩?

陈白丁:高中语文能不能靠刷题提高成绩?

陈白丁:高中生考试心态如何调整?

编辑于 2020-04-18 15:59

弄清审题我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易错题型重点把握;二、审题的重要辅助手段把握;三是审题常出现的误区防范。


一、易错题型的快速审题技巧


(一)材料组合题。这种题型既能防止被猜题押中,又能保证考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一定会成为考试的命制重点与热点。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其逻辑关系,非常容易写偏。对于该类型题目,审题的关键点在于弄清材料的逻辑关系。


1.总体原则:抽丝剥茧,找到内在逻辑关系,并兼顾材料写作。


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分析:1981年,把“金钱”放在显著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05年,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发展
2017年进入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仍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艰苦奋斗。

通过分析,这三句话在“如何发展”上是有着明显的逻辑联系,因此要以“如何发展”为主线,并结合青少年的时代责任,统筹整个材料进行写作。


2.总结归纳异同点,进行整合


(1)相同点的整合。例: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相同点:本来可以正常走过的木头因为放在山涧上却不能走过,本来准备充分的演讲却因人多而大脑空白 ——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都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归纳:心态发生了变化


立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2)兼顾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下面材料进行写作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相同点:都是伟人,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


不同点:年龄差距较大


总结归纳: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没有异同,寻求互补关系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1)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2)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3)两者不对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4)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事件、故事、寓言等材料的快速审题的技巧


这类题型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不能有效把握其主题中心,很容易跑题。这类材料作文务必厘清主题主线。


1.通读材料,抓住主旨句关键词。(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每一句话都极端重要,要字字斟酌)务必圈好抓住三类关键词汇,而且关键词一般至少两个才能限定好写作方向。


A可能存在的隐喻的词汇;
B情感词:“就”“结果”“只能”“才”也是情感词汇:要读,通过读体会感情的变化
C多频词:材料中反反复复出现的词汇,多为关键词


2.形成思路图,进行对比,分析其原因(很关键)


举例:


2011年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大家好,我来了——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找不同:“大家好”——“谢谢大家”“我”——“你们”,由我到你们是突破自我,那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审题立意:在谦卑里找到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别人自己


3.务必形成一句话进行概括,进而区分材料要素中主次关系。


明确:谁(主要人物、中心角色)通过什么完成了什么/结果什么,原因是什么?会如何发展?应该怎么样?同时找到关键词的上位词汇,进行哲学上的抽象。那么抽象到什么什么样的词汇呢?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一等立意:人生需要高超技艺——走出困境,需要智慧、高超的技艺。其中就是将“窟窿”上升为“困境”;


5.带入验证:概括整个材料的那句话带入原材料求证,如果能印证最多材料关键点则最不容易跑题。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进行反向推演:如果这个立意,材料应当是这样的吗?或者同时列举两个立意,进行对比选择。


二、审题的辅助手段:主题词


熟练掌握高考常考的主题词可以辅助大家快速找到材料的核心考点,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家对于一些词汇的升华不至于过低或者过高(比如上升到主义),在素材的积累的针对性上也有帮助:


(1)道德养成:宽容、习惯、修养、风度、尊重、气节、良心、诚信、谦虚、慎独、傲骨、诚信、忍与争、小节与大节、自律与他律、反省反思、本色、奉献与索取、风度、虚荣心与荣誉感、天才与勤奋;


(2)人生感悟:目标与信念、责任、名利、挫折、超越、健康、理想、机遇与拼搏、学习、成功、位置与角色、挑战、放弃、等待、选择、英雄、方法、自立、坚强;信念、艰难困苦、抱负、机缘、进修、抛却、等候、要领、自主;品德涵养:容情、习气、涵养、器宇、尊敬与谦卑、诚信、毅力、兴趣与乐趣;


(3)情感世界:爱、友情、师生情、爱国、感动、珍惜、感悟、沟通、理解、尊严、鼓励、个性、幸福、信任、气质;亲情、爱护、珍惜现在、缅怀珍重、领悟、沟通、理解、尊严、鼓舞勉励、福祉、机缘、


(4)命运与抗争、缺少美与发现美、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生命感悟、空间的辩证、主观与客观、路与距离、门与路、长与短、历史与现实、永恒与瞬间、运气与奋斗、间隔、变与不变、舍与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源与流,实践与理论,个性与共性,传承与创新,数与量;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人与自然,和而不同,原则与谦让,主见与兼听,怀疑与坚信,框框与突破,创新与冒险,有为与有不为,自由与纪律,理想与现实,恒心与改变,自力更生与他人帮助,妒忌与竞争,最好与更好,走与停,重复,向前看与向后看,仰视与俯视,局部与整体,电脑与人脑,门与墙/路,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主观与客观;


(5)规则规范:公平、合作、规则、权利、法律、平等;公允、互助、法则、权力;


(6)社会热点:环保、时尚、崇拜、追星、和平、文化遗产、包装、人才、竞争、全球化时代、国际、时尚与传统、文化遗产、亚文化、网络与信息、知识、科技与人文。


三、作文审题的常见误区


1.不能明确情感


近年的命题趋势是命题人很容易很习惯隐藏情感让考生去判断,特别是多则材料的命题,这增加了考试难度。对此,把握材料情感,有如下几种方法:


(1)找出明确的态度关键句子(智者、老人、哲学家说的话,经常是最后一句常出现)。


(2)有明确的情感词语,需要注意的是“只能”“才”“就”“结果”也是情感词汇:要细细读,通过读体会感情的变化。实在不行将自己代入到具体情境中感受。


(3)找到具有特定情感约定俗成的词语:比如有个作文题“流淌的河水中,你看到浮萍,可以说是漂泊;但是鸭子和鱼不能说是漂泊。”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情感词,但是“浮萍”在文化语境中本身代表着一定的情感,但是这个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命题语境仔细把握。


(4)有的确实没有明确态度:对比以下两则材料: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像登山一样,没到山顶时说的都是山顶的风景如何美,到了山顶,说的都是山下的鸡鸣和炊烟。”


【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通过两则材料对比,我们发现命题人对第二则材料的三个阶段的景色做了同样的刻画,同样的优美,确属没有明确情感。


(5)一定要将自己带入角色中体验情感的变化


2.忽视写作限制


近几年作文命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出题者不再像以前一样,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而是文章中隐含的限制信息明显增多,对写作的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潜在限制。

如:

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除了规定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外,还限定表达对象是外国青年。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必须考虑对话的对象,有表述得体的潜在要求,还有引用名句,暗含了语言表达方面的期待。同样的如2018全国卷1,命题人下达了包括文体上的潜在的多重指令。这需要考生在审题时务必读仔细。

同时还有其他速成技巧,链接如下1.语言升格技巧:

2.模板以及相应技巧

3.时代命题的写作技巧

4.增加深刻程度的技巧

编辑于 2018-10-06 13:13

其实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出题者已经把审题的难度降到最低,不会在审题上刁难学生了。因为立意甚至最佳立意,材料都会直接给出来,稍微花点心思就能找到。

就以2022年的三道高考作文题为例,讲一下怎么审题。

  • 全国甲卷

很多人一看到这段材料就被唬住了,其实这道作文题的审题跟你有没有读过《红楼梦》并没有多大关系。况且出题人为了预防考生偏题、离题,也刻意拓宽了立意的范围。我们来看这段材料的观点句: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景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也就是说,你写“直接移用”有效果也行,写“借鉴化用”有效果也可以,都是符合题意的。但是出题人显然更推崇“根据情景独创”。因为上面的材料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出题人的倾向性一目了然。

所以这道作文题的最佳立意,就是不否认“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效果,但更推崇“根据情景独创”。

这里说一下什么是最佳立意。近几年的作文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在立意上并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余地。因此,最佳立意就等同于最准确的立意了。你在材料中把最准确的立意找出来,那么你就做到切合题意了,这是一类文最基本的要求。

我提供几个具体的写作方向,仅供参考:

1、结合近四十年的历史,指出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发展,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承接产业转移在全球产业链下游卖苦力的代工厂(直接移用),还有亦步亦趋地模仿国外企业的模式然后进行本土化落地的一众互联网企业(借鉴化用),虽然都曾经因为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而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都起到了不可否定的重要作用。但在全球疫情肆虐,美国一意孤行筑起贸易壁垒,企图通过技术封锁来遏制我国复兴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利润微薄的代工厂如今已是举步维艰,也有很多曾经一度独领风骚的互联网企业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落千丈。只有自主创新引领我国的生产力更上一层楼。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性型企业的典型案例有很多。比如立足创新的大国品牌 TCL,在相继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按键免提电话、第一代大屏幕彩电之后,又建成了高世代面板线,实现了我国视像行业显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让我国得以成为日本、韩国之后又一个掌握自主研制高端显示科技的国家。和TCL集团一样,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发展理念的比亚迪集团,以独创的“刀片电池”技术把“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面彻底抹掉。而在工业设计美学上的创新也让比亚迪汽车的外观惊艳世人。正是因为有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车国产品牌,我国才能在汽车行业的变革中引领潮流。

2、以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例展开议论。不可否认,引进国外的流行音乐和用汉语翻唱国外的流行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音乐流行曲很多都是翻唱的),都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我们更希望中国的音乐人能够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民大众日常生活进行创作,也只有展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唱出人民心声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比如有“华语流行音乐教父”之美誉的罗大佑和李宗盛,有“香港流行音乐鼻祖”之美誉的许冠杰,还有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刀郎,他们都创作了不少传遍大江南北的好作品。此外,这几年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上也涌现了一批非常受欢迎的好作品。文化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以电影为例展开议论。不否认美国大片和那些买下外国作品的版权然后借鉴其创意进行再创作的翻拍电影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教父》《泰坦尼克号》《独立日》《阿凡达》这样的好作品当然值得引进,翻拍《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西虹市首富》也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我们更期待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创作出《我不是药神》《天水围的夜与雾》这种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的原创好作品。

  • 浙江卷

浙江卷的作文题看起来跟上面的全国甲卷差不多,都是谈“创新”,但实际上并不能混为一谈。

浙江卷的这道作文题,既谈到了浙江省对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也谈到了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的浙江青年榜样。出题人的意图显而易见,最佳立意就是给浙江省“人才强省、创新强省”的战略点赞,给在各行各业不断创新的浙江青年榜样点赞,然后立志好好学习,日后投身创新的时代浪潮,最后呼吁大家一起创新,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说实话,这样的作文题,很难写,反正我是写不好。我看了很多下水文,基本上都是假大空的套话、废话,无非就是先吹一下浙江省这几年的创新成果,再吹一下浙江省那些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的青年榜样,最后立个 flag,喊几句口号完事儿。有些范文连这般面面俱到都做不到,甚至跑题……




说句不好听的,看这样的文章就是浪费时间。

  • 全国新高考Ⅰ卷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这道作文题,还是围绕创新来谈。但出题者的水平,比浙江卷的那些专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材料已经直接点明“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还强调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谈创造。而基本功不扎实,却急功近利地追求“妙手”,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其实“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关系,还可以思考得更深一些。目前人工智能对围棋的理解水平,人类已经无从判断。在阿尔法狗的理解中,本手,就是最佳落子,它没有“妙手”这个概念。现在的阿尔法狗,每一步的落子实际上都是通过计算得出的最优解(至于是不是理论上的那个唯一最优解,人类不知道,甚至阿尔法狗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阿尔法狗可以说步步是本手,也步步是妙手。因为只有最优解的本手,才配得上称之为妙手;而不是最优解的所谓“妙手”,实际上是导致满盘皆输的俗手。有些本手你认为它不妙,可能是因为你也能想到,也可能是因为你对局面的理解不够所以看不出它妙在何处。有些“妙手”,你认为很妙,实际上是因为你对局面的理解不够,因为在阿尔法狗眼里,它可能是本手,也可能是俗手。对局面的理解越深,能下出来的本手越多,你眼里的“妙手”就越少,你的水平就越高。而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步步皆本手。因此,不用刻意追求妙手,本手即妙手。而俗手,就是对局面理解不够时盲目追求妙手的结果,因为几乎没有人会主动出昏招。换句话说,之所以出现俗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棋手对局面的理解不够,是本手水平不够高,基础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

这道作文题很有现实意义。当下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希望同学们不要染上这种不良习气,凡事从基本功练起。基础扎实了,才能谈创新。就拿下棋来说,初学博弈,应从本手开始,本手学不好,大局都看不清,又何来妙手呢?只有基础足够扎实,技艺足够纯熟,才有希望登堂入室。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正如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所言:无他,惟手熟尔。

熟能生巧,下棋如此,作文也是如此。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要是说诸位的理解都比不上唐宋八大家,应该不会有人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

由韩愈、柳宗元发起,最终由以欧阳修为核心的宋代六大家共同完成的古文运动,既是复古,也是革新。古文运动竖起“复古”的旗帜来革新文风,其目的就是要让文章回到“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正确轨道上来,同时对“文”与“道”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韩愈的文学主张是“修其辞以明其道”。明道是目的,作文是手段,而骈体文中的那些写作技法则是作文的“术”。所以骈文也不应该全盘否定,骈文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极具形式美,内涵与形式兼而有之的《滕王阁序》更是千古名篇。欧阳修等宋代文章大家也认为散文要吸收骈体文的形式美,他们反对的是抛开内涵追求形式。所以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既反对西昆体也摒弃太学体。因为西昆体和太学体都是流于技巧,舍本逐末,与“文以载道”的初衷背道而驰。一旦离开“道”,所有的“术”都是奇技淫巧。

所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跟先秦、两汉的散文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古文”并不能混为一谈,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因与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唐宋八大家是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但这样的“创新”仅仅是“术”的创新,本质上都是为了“明道”“载道”。

因而,我们写作文应该把“道”放在第一位,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文章格调的,是立意,而不是技巧。

那么,写作文的本手应该是阅读经典名著,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不断提升自己看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道高,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发人深省。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出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更何况,阅历不足的高中生也很难在作文上写出让阅卷老师钦佩的生活感悟。因此,学写作文应该从“本手”,也就是阅读经典名著做起。可以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可以读鲁迅的文章,也可以读四大名著。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增长见识,从阅读中跟文章大家学习遣词造句、引经据典、谋篇布局这些基本功,慢慢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厚积薄发,也就不会言不达意了,妙手偶得的佳句也会不期而至。

同学们切不可心存侥幸,过度迷信辅导者的“高级词汇”“神仙句子”“万能素材”和“满分模板”,企图从断章截句中寻找捷径来谋求高分,拿大量的生僻字和艰深晦涩、不知所云的西方哲学家名言在老师面前耍班门弄斧的小聪明,不是“妙手”,而是“俗手”。任何花里胡哨的技巧,都掩盖不了思想的贫瘠,更何况买来的素材本、作文书在用词的准确性、句子语法的规范性上跟那些经典名著根本没法比。抛弃本手追求“妙手”只会下出俗手,追悔莫及。

说到基本功不扎实而又急功近利的反面教材,最典型的还是让国人恨铁不成钢的中国男子足球队。

中国足球想要取得成绩,最应该做的是搭建完备的青训体系,给好苗子提供一个从小就开始磨练基本技术的好环境。这才是发展足球的“本手”,离开这些谈风格,谈战术,都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足球的基本技术,无非就是传、停、带、射。不久前韩国球员孙兴慜勇夺英超联赛金靴,再次证明了“人种不行”是谬论。

所以说国足的失败,根源还是在于球员基本功实在太差,传球靠蒙的,停球三米远,带球就拌蒜,射门打飞机,吃再多海参,也只有被人羞辱的份。

而在今年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屡屡上演逆转奇迹的皇家马德里队,之所以能够登顶欧洲之巅,就是因为队中的本泽马、克罗斯、莫德里奇等老将在传、停、带、射这些基本功上比对手要高一档。无论对方的逼抢多凶猛,他们都能从容地把球从人堆里摘出来,游刃有余地组织反击,通过精准的传球和娴熟的配合来打穿对手的防线,最后凭借本泽马、罗德里戈等人的精湛射术把握住寥寥无几的机会破门得分。很多人觉得皇马总是能赢是一种解释不清的“玄学”,误以为他们只是靠着一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就能一直赢到最后。实际上皇马的战术总是能够成功,是因为球员的基本功扎实,哪怕跟曼城、巴黎比,技术上也还有一定的优势,曼城第一回合那么多机会都没把握住,就是缺了个本泽马。

足球场上所有的战术设计,都离不开球员的基本技术。所以球员在基本技术上有优势的皇马,可以根据对手的打法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该苟着踢的时候就苟着踢,该压上的时候就压上,该控球的时候就控球,随心所欲。主场打曼城、巴黎的时候,皇马也控球。曼城和巴黎喜欢控,而且控的时候能制造杀机。皇马主教练安切洛蒂知道皇马苟不住,所以不会轻易放弃球权。你们控,我们就跟你们控。我们知道抢不到你们的脚下球,我们也不抢,老老实实退回来防守,但是你们进攻打完了,球权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跟你们控,而且在中后场控,你们有本事就来抢,抢不到,我们直接一个长传或者三两脚短传就能威胁到你们的防线,而且我们前锋线上巴尔韦德、维尼休斯这样的快马,有本泽马、罗德里戈这样的射手,机会不用多,因为刀刀见血。安胖教练生涯能通吃五大联赛,还拿到四个欧冠冠军,达成这种前无古人的成就,他的战术能力肯定是足球史上第一流的。

但是所有的战术打法、足球风格,都是建立在球员的基本技术上的。想要取得成绩,最重要的是球员的基本功要扎实。某些国人寄望于顶级外教和归化球员,通过走这种看似“妙手”实则“俗手”的捷径发展中国足球,正如蒙鸠筑巢,不仅徒劳无功,甚至还会酿成悲剧!不信你看看资本抽身的中超联赛,已是风雨飘摇。中国足球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破而后立。如果还是急功近利,不重视青训体系的搭建,不为好苗子创造条件让他们从小把基本功练扎实,中国足球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冲出亚洲了。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刷新高度。基础不扎实,高度从何谈起?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正如古人所言:欲速则不达。

  • 总结

三道作文题都是谈创新,出题者的水平不一样,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立意角度也不一样。全国甲卷是让你谈创新的难能可贵,全国新高考Ⅰ卷则强调基础对创新的重要性,而浙江卷则是让你为浙江省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榜样点赞。如果你笼统地谈创新,肯定拿不到高分。作文想要达到第一等次,必须切合题意。

总而言之,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来看,新材料作文题的审题就是要同学们在材料中找到观点句然后联系材料展开议论。只有在材料中找出来的立意,才可能是最切合题意的立意

很多同学之所以偏题,甚至离题,就是因为太迷信“押题”,一看到材料中出现某个熟悉的关键词,就乐开花了,然后直接当话题作文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股脑儿把平时积累的素材全部都堆上去,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亲,你写的是材料作文啊,要扣题啊,你抛开材料侃侃而谈却答非所问,能给你高分吗?

编辑于 2022-10-11 13:50

急死我了,就差踮起脚尖说看我看我了,别忙私信问,先看后附教程。

(以下回答直接复制自我当年在高考吧的帖子《高考作文上分技巧》,因此顺序和语气可能有点奇怪。这只是一部分,关于文采题目等回答其他知乎问题。)

本部分主要针对【材料作文】,多例子,有可能太多让人反而看不懂了。(泪)

————

老年人,当年考试速写作文稳定在53-57,如果你要问满分作文怎么写,我也可以告诉你。

审题只是一种前提,绝对不要超过五分钟,它整体在拉分中的比重,少的可怜。但是一不留神,满盘皆输。

我想讲讲审题的练习方法,请注意所有理论性的东西都是个人心得,并不专业。

——————

【材料作文解题与构思】

命题作文有明显主题,解题就不说了,信件见楼上,至少基本的信件格式你要学会。

我个人通用的行文方式,自称为论理性抒情散文。不同于飘飘洒洒词藻华丽的散文和单纯说理的文章,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套取任何一个主题。通过行文风格和词汇典故素材的填充,最后成为一篇高分标准应试文。

高考,没有金刚钻,千万别追求标新立异。我也写小说,但语言这种工具需要收放自如。应试作文就是应试作文,多一点套路,四五十分钟800字你想那么多干嘛?

审题偏题是小概率事件,日常练习即避免。因此,别慌。

后文那么多字,首先也不过几个道理——

如果你怀疑自己这个角度是不是钻牛角尖,那就别写,写最明显随大流那个主题。

作文的分数基本不在你主题多么新颖上眷顾你多少,反而带来更大风险。 最佳立意和不跑偏立意如果没有血肉填充,其结果没任何区别,没必要追求最佳,大流就行。

也就是说:

【富贵稳中求】

【自圆其说、严密表达、磨练语言才是王道】



——————

(2015湖北高考语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分析】

确立主题立意:

【确立主题必须从材料整体逻辑出发!】

①主题一:地上和地下,泉水和喷泉作为两个东西看的话。地上的众人瞩目,地下的鲜有关注,地下的默默不语,地上的聚集喷涌。地下的很低调,地上的很高调,人们赞美地上的,却不关注地下是地上的基础。很明显——角色分台前幕后,讴歌默默奉献者。

②主题二:都是泉水,之前没人关注,努力喷涌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喷泉。很直观——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③错误立意:如果只看材料一句话,会出现什么后果?

如:

“一旦有机会”这句话——把握机会,就能成功。(偏题)

“地上怎么样,地下怎么样”——环境不同,结局不同。(偏题)

“鲜有关注”——人们目光短浅,看不到实质(偏题)

【架构设计】:

架构是你的思维逻辑的投射,别想多了,应试作文,通用总分总。中间平行或者递进结构,应试就别玩递进了。乖乖写平行。

①找出行文逻辑:

下面尝试一句话演绎逻辑:

主题1:这世界上有人台前有人幕后,台前的人众人注目,幕后的人鲜有关注却默默奉献。

主题2:你可能被忽视,人们追求别人的光彩,但是安心默默提高自己,就能一鸣惊人。

有了这句话,也就是你的朴素逻辑线,自己分一分,结构就来了。整个过程注意控制时间,读题到确立每段大意不要超过五分钟。而这个时候,你脑海里的素材就要快速进行排列了。

②确立段落大意:

主题1:

1.人生有台前幕后,待遇却不一样。

2.台上人和幕后人付出和待遇不同(渲染幕后的艰辛和不被关注)

3.呼吁关注幕后

主题2:

1.同样是人(泉水),你有可能被忽视,掩盖你的才能,遇到失意境地。

2. 面对失意,通过提高自己一鸣惊人。(适当对比颓废不知进取的)

3.所以人生要厚积薄发,积极提高。

③确立打头句,选择填充材料。

(内容适当体现材料,向原意象靠拢,有的地方比较重视)

主题1:

台前幕后的话题古代用典挺难的,可以用地震啊航空航天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战士科学家什么的现代素材做例子。但是风格要统一,不要行文大雅对大白话例子。

主题2:

第一段论述写失意被忽视是常见的,举例(不写屈原都行)。

第二段写有人患得患失,结局惨。

第三段写有人厚积薄发,默默提高,结局好。

(举例比如苏东坡和梅尧臣两个人被贬,一个人乐观一个人消极,最后一个人重获认可居庙堂之高,一个人郁郁而终。这里现代发家奋斗史也是好的,关键看画风,别强凑古代现代一起。)

总结,人生在世还是要厚积薄发之类的大道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④题目

行文逻辑成型了,也就有了。

主题1:

朴素的——台前与幕后

化用下——润物者,细无声(这里开头我用了舞台类比,如果用泉水的意象,这个题目是很好的。)

文艺比喻——为影子鼓掌

主题2:

心有高处,终将喷礴

暗泉的方向

以痛吻我回报以歌什么的就别来了。

——————

再举例讲讲材料作文的审题,因为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在这里私人把材料作文分成【直白型】和【意象型】。前面一个泉水的材料,就是“意象型”,他的主干是一种代替性的意向,借此来表现某种现象或者引发某些思考。而直白型的材料,往往直接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拿出了,不用你再次提炼出主体。然而这两者,背后都偷偷隐藏了一种现象。

【直白型】和【意象型】的差别在于,意象的材料你还需要一步思考—— 意象其实指的是什么,这个影射的现象其实什么?(很明显,一般而言都是人类)但是是怎么样的人类?

因此,在花花草草等意象材料中,不妨直接替换成“人”来思考。还是那句话,在整体的角度上来把握。泉水的例子,整体就是讲了泉水从低调的地底到高调的地面,替换成人就是人从黑暗的缺乏关注之地到了人人瞩目的荣耀之所。很明显,主题就是自我的奋斗厚积薄发了呗。

而在直白的材料中,你需要的是概括这个现象,得出主题。

因此,请记住这个口诀————

【直白型】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现象?有这个现象怎么样?

【意象型】影射的主体是什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现象?有这个现象怎么样?

简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意象多了一步提炼而已。

下面来练习题,请先默念:

1.首先区分是直白的还是意象的

2.【是什么】现象?

3.【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4.这种现象【怎么样】?


——————

【题1】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问:

1.直白的还是有意象的?

(有意象)

2.是什么现象?

(一个人的弓又远又准,但他觉得外观不出色就雕刻图画,之后弓却断了)

(替换意象:弓——客观事物,雕弓的行为——重视外表。一个人因为重视外表,左右了事物,最后伤害了内在。)

3.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这个人喜欢出色的外观)

(喜欢外在,出于个人的喜好)

4.这个现象怎么样?

(弓断了)

(伤害了内在,适得其反)

经过这个口诀,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概括出材料两条最核心的逻辑:

1.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喜好,左右了事物,最后适得其反。

2.一个人重视外表,反而破坏了内在,生出了很大的害处。

这就是两个角度:于是你的作文可以从“不以个人喜好左右事物,反而适得其反”和”不要过分重视外表而忽视内在,反而会有损于内在“两个价值开始构思了。

【题2】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他肥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段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

问:

1.直白的还是有意象的?

(有意象,蝴蝶)

2.【是什么】现象?

(小孩看见蝴蝶脱蛹困难,好心帮助,违背自然规律剪开,最后蝴蝶却飞不起来)

(替换意象:小孩——好心人,蝴蝶——面临困难的人,剪刀——强大的外力。好心人通过外力帮助困难的人,却没有成功)

3.【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小孩看蝴蝶辛苦)

(好心人体谅担心)

4.这个现象【怎么样】?

(蝴蝶飞不起来了)

(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解脱,反而更严重了)

经过这个口诀,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概括出材料最核心的逻辑:

好心人帮助面临困境的他人,却因为不得其法,最后反而伤害了别人。

这个时候,不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么,因此你的价值从不同角度想想,就是——”有困难要靠自己去克服,靠外力终难成功“或者”帮助他们要得法,单纯的好心反而办坏事。“

当然,这里说遵守自然规律也是一个角度。之前你的现象如果认定为破坏自然规律,就会是这个价值取向。

【题3】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

问:

1.直白的还是有意象的?

(直白的,主体都是人类,社会的片段)

2.【是什么】现象?

(等车的人因为占用时间不耐烦,看到残疾的母亲才发现有深层原因,感到了惭愧)

3.【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大家不知道苦衷)

4.这个现象【怎么样】?

(大家之前的埋怨是基于公共出行需要,事后都感到惭愧,说明人人心中有爱心,懂得惭愧。因此不是批判性,此处如果出现了谩骂等等,才要适度批判不知情况就胡作非为的行为)

经过这个口诀,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概括出材料最核心的逻辑:

前有误解,后有惭愧。

光这样,仿佛不足以写文。这个时候适度把握感情色彩倾向,去评价这种感觉惭愧的现象。不知者无罪,后有感愧,是否需要求全责备?

因此,本文的价值可以是——一时错误不要紧,懂得惭愧也是一种美。

但正因为感情色彩是可以把握的,如果把重头戏放在误解而不是惭愧上,也可以设计价值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所面临的处境,多一点宽容和忍耐。

【题4】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问:

1.直白的还是有意象的?

(直白的,主体都是人类,社会的片段)

2.【是什么】现象?

(房客因为不重视丢玻璃垃圾的细节,被主人断租)

3.【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玻璃垃圾危险,会伤害人体,主人觉得房客不重视)

4.这个现象【怎么样】?

(不重视细节,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房客,需要批判)

经过这个口诀,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概括出材料最核心的逻辑:

细节很重要。

关爱他人,从点点滴滴体现,不是大话,而是设身处地思考。

因此本文的价值是倡导”注重细节“和”关爱他人也是责任“。

通过上面的口诀,要经常练习,找一下网络上带标准立意点评的材料,自己看看想的有没有偏题。注意把握时间,一旦审题超过,找第一感觉写。

后期熟悉后,五分钟都不用没必要按部就班,但要做到一个技能,看到一个材料,分析后能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主题取向】。

举例:

1.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自立自强,变通,合作)

——几种不同的写法就出来了,合作才能共赢,变通才能取胜,自立自强才能成功,君子善假于物,等等。

2.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凭借,本质)

编辑于 2017-09-04 01:06

谢邀,最近快高考了,大家都很关心作文,如高票答案所言,作文审题是非常关键的,偏题了最高也就是40分左右。

一般我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在两三分钟之内可以找到最佳立意,提供一个思路给大家审题,基本上所有的作文题都可以解决了:

本文6600多字,纯干货

审题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我们这里的概念“任务 驱动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和大家可能在别的地方或者老师讲给你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讲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精准地审题,然后抓住中心很好地写作。嘿嘿~~


首先,我给大家看两篇作文。

第一篇:

大美中国,三美华夏

文/松松

三美美华夏,自然美,新疆雾凇壮美亮丽;文化美,中国色彩亮相伦敦;人美,古籍修复宠辱不惊。三个层次的美从不同的层面,构筑起了中华文明。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大美中国,三美华夏。

从海南的沙滩美景,九寨沟的丰富物种,苏州的流水江南,到高耸入云的五岳,奔流入海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草原,再到高原盆地荒漠,以及“最接近上帝”的珠穆朗玛峰。幅员辽阔的中国,自然形态多种多样,而其间展现的自然美更是极尽可能。这片位于亚欧大陆东边的土地,孕育出了华夏文明。自然,作为文明的基石,美不胜收。

正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形式在华夏大地百花齐放,它们适应着各自的环境,各具一方,绘制着各自的文化地图。小家碧玉的黄梅戏绽放在幽幽江南,穿云嘶吼的秦腔飘荡在黄土高坡,一招一式的京剧上演在皇城脚下;那些苗族姑娘穿着的华丽服装,草原马背上粗犷的歌,和痛饮的马奶酒……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一幅美丽的画卷或许画不下。

在文化美背后的,是一群美丽智慧的人儿。他们用辛劳的双手,苦心经营。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和守护着华夏的精神文化财富。修复古籍的高慧云,宠辱不惊,为古籍续命。类似的匠人太多太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故宫工作人员,修复古物别生面,让那些沉寂的古物惊艳亮相。这些美丽的人儿,守护着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之下,变得“温润如玉”,有中华文化气质。

三美华夏,自然美是文化美的基石,文化美少不了人美,人美又少不了文化美。三美构筑起的“中国色彩”,奏着一首协奏曲,诉说着“大美中国”。

中国是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使部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一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命题。在迷失的时候,我们需要坚信“大美中国”,华夏五千年是有深厚根基的,不是空穴来风。对自身有信心,方能阔步前进。但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大美”之下亦有“丑陋”,在坚持守护着“大美”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方法全力发展,解决当下中国的问题。

(说明:这篇就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是就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谈,全文有一个具体的书写对象,就是“三美华夏,大美中国”。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说明三美是哪三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看待这三美。)


第二篇:

细节决定成败

(摘自网络)

一朵美艳无比的鲜花,可能会因为一点瑕疵而失去光泽;一锅美味可口的饭菜,可能会因为一点杂质而失去美味;人生更是如此,可能因一些小的细节而失大。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重视细枝末节。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只因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才会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从而为物理学创下三大定律的重要科学成就。达尔文也是如此,善于观察每一种生物细微的动作和习惯,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而创造了伟大的“进化论”。细节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败,是否在于细节呢?答案不言自明。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有敏锐眼光和腻心灵。一家公司招聘时,将张废纸丢在地上来往的人只是从它上面踩过去或看一眼,并没有什么动作。但有一位大学生,走过去捡起废纸扔进垃圾箱,结果这位大学生被录取了。家公司的老板看中的就是这位大学生细腻心灵,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善于观察,做好身边的细小。一个人只有将小事做好,才希望成大气候。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从现在起身边起,并且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滴水力量虽然弱小但长年累月竟可以穿透石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都是细小的事物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可见细小不忽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提到,人生要想成功需经过三种境 界,其中第二个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成大事者要经过不懈努力,就算衣带宽人憔悴也无所谓,这就是一种持之以恒。蚂蚁虽小却可以毁了整个大堤,这也是它们的坚持。所细节不是随便说的。重视细节,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也许成败就在于此。

没有瑕疵的鲜花才是最美,任何杂质饭菜才是最可口的,没有因细节而失误人生完美的,所以细节决定成败。不要让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多注意细节你会离成功越来近。

(注:这篇文章写得很差,语言,逻辑以及观点都不好,60分大概只能得到30分不到,但是这篇文章放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就长这个样子,就是全文是围绕一个抽象的观点展开的,而不是围绕一个具体的观点展开,它没有一个具体的书写对象,而是一句抽象的观点,比如说“细节决定成败”)


所以在这里要记住,以后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就要写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样子,全文有一个具体书写对象,就事论事;新材料作文就要写成新材料作文的样子,全文有一个抽象的观点,围绕着这个抽象观点展开。在这里,我建议你去看看《满分作文选》这本书,看看哪些事任务驱动,哪些事新材料,再去体会一下这两种文章分别长什么样子。

这是关于文章长什么样子,那么关于试卷上给的题目呢?


Ø 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提供了一个书写对象(这个书写对象是具体的)

大部分材料会出现: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想?

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阐明你的看法?

给xxx写一封信

挑选关键词

权衡利弊,赞成哪一方


审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叫做【一句话法】:

审完题目的关键是,得到一句话——你对材料所给事情/书写对象 的基本态度是什么(赞成还是反对),主要看法是什么?基本理由有哪些?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例子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长辈常说:“零零后的世界我们不懂。”2018年,零零后逐渐步入成年,回视他们的成长,伴随他们成长的热词有:成人礼、天宫一号、王者荣耀、感动中国人物、QQ空间、抗战胜利70周年、二孩政策、选秀、搜题软件、阿尔法狗、诗词大会、金砖会议。

作为零零后的你,请从上述热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让长辈更好地了解你们这一代。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的书写对象非常明确——介绍00后

对于这种关键词的,我教大家一招“上义词,下义词法”,比如苹果是属于水果的,那么“苹果”就是下义词,水果就是上义词。其实这种关键词,你就是要去找关键词的“上义词”,比如:

成人礼——成人、责任、“我” 天宫一号——国家、科技

王者荣耀——游戏、娱乐、生活、科技 感动中国人物——品德、品质

QQ空间——生活、社交、文化 抗战胜利70周年——历史、使命、国家

二孩政策——时代、变化 选秀——文化、潮流、观念、机遇

搜题软件——科技、学习 阿尔法狗——科技、事物观念

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传承 金砖会议——国家、发展、大国

找到上义词之后,就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把科技的全抽出来。挑“王者荣耀”、“搜题软件”“阿尔法狗”,得到一句话:零零后在科技前,虽然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拥着科技的光辉,我们一直在前行,抵达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所未有的世界。

再比如说,把诗词大会、成人礼等结合起来,得到一句话:走到传统里,去寻文化的根,构建起民族自信,承担起民族责任,零零后并非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具备更多可能的一代。

得到这样一句话之后,大家全文要紧紧围绕这一句话展开来写。而且一定要围绕书写对象——介绍00后来展开。

例子2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近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了歌者尚雯婕和 “非遗”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的一首《夜之缪斯》,其中用到了法语演唱,引发热议。

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时,怎能用外国语言唱?

尚雯婕解释: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我们在中国,但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这样有助于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书写对象:其实这里的书写对象,也很好找到,就是“用外国语言唱中国传统歌曲”,或者稍微延伸一下,就是用“时尚的方式表达传统”,对于这个书写对象你怎么看呢?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呢?整篇文章都在阐释这个书写对象。

一句话:比如这里就可以说,“我赞成这种用时尚的方式表达传统的做法,因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再创造,可以赋予其更多的活力,而且其可以用时尚的方式去表达,也证明了传统自身的包容和魅力,也是传统的迷人之处。但是我们在改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度,注意传统的灵魂不可丢弃。”大概就是这样,把这句话阐释清楚,当然这句话是我一下子写的,你可以写反对,也可以写别的原因,只要谈清楚就行。


而且有一类作文一定要引起注意,就是这样子的: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书写对象:非常明确,就是比较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说明好坏,你觉得哪个最有效。那么就要有比较的过程,不能没有比较的过程,不能只写一个,三个都要写。具体的篇章,参照本书第六章的文章《阅读提素养,诗书气自华》,注意体会比较的过程。


Ø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要讲究“由此及彼”,即对从所给材料进行发散性思考,得出一个从题目内容引申而来的观点,这个观点往往与题目内容相关但内涵更加深厚,这与“就事论事”得出的观点完全不同。

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往往是一段寓言故事,或是一些名人的言论、成就,或是对人生的思考,而这些内容也很不适合“就事论事”,因为它往往是抽象的,需要经过自身不断的思索。

论述时亦如此,需要围绕你从材料中提炼思考出的观点进行论述,但是,一旦你选好了中心论点,那么就切忌脱离这个论点去论述别的论点,这就是偏题。因此,论述时的方向不能有错,这与任务驱动型的理念一致,即不可脱离自己的观点。

新材料一般会有以下字眼:

请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选好角度立意,题目自拟。

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立意,题目自拟。


看几个例子:

例子1 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

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从这个要求当中就可以看到这个题目是典型的新材料作文,而且这则材料非常简单,最后一句话就是最佳立意。

总结1:有些题目有提示性的总结性的话语,有很强的暗示性,这句话就是最佳立意。 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


例子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种审题呢,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精确总结(总结人物,事件等等,对材料做一个精确的总结,不要漏掉关键元素)

总结:三个家庭面对慈善捐助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二步:找抽象词

慈善捐助:施舍,外力,外在的帮助

不同态度:不同的态度

第三步:抽象词替代

面对外在帮助时的不同态度

进一步细化:面对施舍时的态度是感激并且要敢于接受施舍,让它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取得成功,而且要不忘恩偿还(最佳立意)


总结2:精确总结,并且用抽象词替代结,然后得到最佳立意


例子3 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也是典型的新材料作文,但是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所以我们采取主要矛盾法。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精确总结

乌鸦看见老鹰抓小羊非常羡慕,模仿老鹰苦苦练习,觉得很棒以后去抓羊反而被缠住,自己被抓,牧羊人说忘了自己叫什么鸟,小孩说,很可爱。


第二步:主要矛盾

由于这个出现的对象比较多,包括老鹰,小羊,乌鸦,牧羊人,小孩,所以我们就先列矛盾,再抓主要矛盾

矛盾如下:乌鸦学习觉得可以了——乌鸦失败

牧羊人嘲笑——小孩认为可爱

看材料,主要矛盾肯定是前者,原因 ,一是因为着墨多,二是乌鸦是主角


第三步:抽象替代,去抽象替代主要矛盾。

乌鸦没有认清楚自己的条件,盲目学习,导致失败。

所以最佳立意是,勿要盲目,认清自己


例子4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南通市)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


类似于这种的,这个只要你看懂这句话,审题就不会偏差,其实有点类似于话题作文,以“比”为话题。而这里的立意,更多的时候,是考你的思想了。

比如说:比是认识自我的途径,只有通过和“他者”比,才能界定“自我”,在“自我” 界定之后,又要通过和“自我”比,看到真正的自己。

再比如说:比是人们认知的基础。通过比,我们认识世界,区别概念。

这个时候,审题更多是考思维了,考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了,而并不是考技巧了。嘿嘿~~~


加油加油,一定要注意审题哦!


(重中之重)另外再给大家一句话:能够写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新材料作文(虽然它长着新材料作文的样子),尽量写成任务驱动型作文。比如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万圣节将至,由某商家策划,一群妙龄少女化妆成死亡新娘、吸血鬼、僵尸等形象现身地铁。她们穿着专业服装,或七孔流血,或青面獠牙,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对此,有乘客表示实在恐怖,难以接受,公共场合还是应该低调一些;也有乘客觉得年轻人爱玩,也并没有不法举动,可以包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看要求,就知道这是新材料作文了,嘿嘿,如果是这样,你就要围绕一个抽象观点,比如说 尊重他人 这样的来写。但是这里更好的选择是去评价这件事情,是就着这件事情来写,就是你对“万圣节这种文化的看法”,就要用一句话法来审题了,比如说,“我觉得在公众场合毕竟要尊重他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应该得到保护,所以这种另类文化的表达需要选择场合,只要合适了,并无大碍。~~我应该会集中笔墨写这个,而且我还想说下,现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多元化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挑战,万圣节只是其中之一。目前文化在融合中调试,必然会面对诸多矛盾,所以该要如何面对和处理吧”。


掌握方法,还需练习实践哦

原文: zhuanlan.zhihu.com/p/34


其他答案:


欢迎关注公众号:松松作文

编辑于 2019-05-26 11:30

高考已经结束,答主语文考得很不错^_^今年的作文也证实了这篇回答的可行性,希望帮到学弟学妹

答主辽宁高三党,2015年开始启用全国二卷。就说一句,各地差异大,问你老师问你老师!!还有请非高三考生或一线教师者谨慎答题

就是个纯反对高票答案的答案还得了二十个赞,有点惭愧,来具体说说吧。

首先高考作文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标准立意的,所给出的范围也真的算是比较宽泛。所以题主请放心,你想跑题也是一件难事。【此处有争议者,去问你老师,每年被判为跑题的人占考生总数比例的多少?还有要声明的是,评论区已经说过,我们这里说的立意,可不是宽泛的主旨,而是一个具体的观点。另外在我这里,评分标准上给出的最佳立意,从来没有只有一项最佳立意的情况。另外感谢@黄琳曼 提醒,每年给出的几篇高分作文立意都不完全一样,怎么可能有最佳立意只有一个的说法?】

请拿出你的各种模考高考语文试卷,你会发现这些作文大多数都没有限制你的文章中心,大多数也都会有一句【任选角度】。任选!任选!任选一个角度!对立统一你那是什么角度?翻翻历年的高分作文,你难道发现有哪篇通篇都在写对立统一?而且即便是写,你也要确立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啊!

我最不理解的是,即便是非写不可,八百字啊亲,你确定你能在八百字里阐述清楚对立统一这个观点并且将其升华?短短的考试时间里,别说文采斐然,你能言之成理不生搬硬套已经算是优秀了。

且【对立统一基本就算是高中阶段最难的议论文了】掌控能力稍微差一点就会变成观点不突出的三类文。事实上多数人的对立统一,老师看完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_→你到底想说啥?】。有能把对立统一写好的水平的学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作文了!

所以【抓住一个角度将其深度挖掘才是最高效的作文啊!】

赞同问题下几位同学和老师的答案。【考场上,你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基本就是最好的立意】。当然每个人第一反应不一定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第一反应基本都不会跑题。

【千万别看那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因为你还没有自成一派的功底】。你看到人家告诉你对立统一,你怎么不看看人家什么水平?你看到高考高分作文,你真以为人家的高分来自于创新?写不出令人拍案叫好的东西,就老老实实按正常人思维去写。【高分作文和普通作文的差距,在于写作水平,不在立意】。

答主知道有地域差异这回事,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排名第一的答案并不适用。其实这件事非常简单,你想知道你所在地区的情况直接去问你的语文老师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来知乎寻找答案。在知乎这类问题的答案下,有多少是一线教师?有多少是和你一样面临高考的学生?同学们啊,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改革啊!以前那套理论已经不太适用了啊!你还真信过来人这一说?


对于客户端码字我只能做到这样了!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告诉我!对不起了T_T

编辑于 2016-08-02 11:33

利益相关:一线老师。

1.观点一定要鲜明,如果不能有新意,就正能量,随大流。关键是鲜明!观点第一段就要摆出来,别写了两三段还看不出来你的观点是什么。后面我不会再看了,直接低分。这就是立意要先立。

2.偏题。对于自己的立意无法自圆其说才会偏题。请先说服自己,至少能说服你同桌。最简单的自我提升办法,让你同桌看你作文,然后质问你。

做为一个立意有时候不准的童鞋…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要随便尝试,因为你自己可能晕了绕不出来了。最后你的立意会是啥?老老实实挑一个方面写。

学会写提纲。

编辑于 2015-04-26 08:46

作文审题哪家强?

划重点:提炼核心词

抓住反复出现的语句,抓住材料中不同观点中体现出来的相同主题即可提炼关键词。

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往往篇幅较长,考生如果仍然将其当成哲理故事来读,抓住里面的几个话题点就开始立意,而不耐心地读完,全面地思考,就容易出现偏题的问题。

下面给两道练习题,大家可以练习一下该如何审题。

1.不久前,某大学在临近期末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夜幕下,风雨中,一群大学生在校农场打着手电栽种油菜。校长对媒体说:“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农场劳动是该校的必修课,是“毕业通行证”。这种观点和做法得到哦了不少网民的支持。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为挣学分冒雨挑灯夜战,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还有人认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此举有形式主义之嫌。

(1) 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关涉_______

A. 传统文化

B. 创新创业

C. 观念与行动

D. 社会规则

(2) 根据这则材料立意,偏题的一项是_______

A. 形式主义不可取

B. 劳动的意义

C. 教育应避免矫枉过正

D. 劳动需要切实参与


解析:对这则材料,考生容易出现一个理解偏差,就是抓住“劳动”就跑,误解材料的重点是大学生应该有劳动精神,由此展开讨论,大谈特谈劳动的重要性。这便是止步于抠关键词而没有全面理解材料。

材料确实提到了校长的意图是让大学生明白奋斗的重要意义,但这只是材料内容的冰山一角。因为材料后半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只有劳动这个行为而不明其理吗,和只明白劳动的意义而不去行动,都是不可取的。观念和行为应当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答案:(1)C (2)B


2.宜家成为老年人的“相亲圣地”,让许多人始料未及。上海宜家徐家汇发布了一则《告顾客书》,指责“非法相亲群体”占用座位、自带食品乃至打架斗殴,才使这一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一些人认为这是典型的“老人为老不尊”,并将其与老年人强迫年轻人让座的行为联系起来;也有一些人认为不管老年人如何,尊老敬老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坚守;还有一些人开始呼吁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

(1)与这则材料核心内容无关的是_______

A.规则与人情

B.为人处世

C.传统美德

D.公共空间

(2)根据材料提供的三个不同观点,我们可以选择的立意是_______

A.老年人做得不对,但年轻人也不应利用手里的话语权,对老年人进行舆论“踩踏”

B.老年人扎堆宜家相亲背后,是城市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匮乏

C.当我们谈论老龄社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物质层面,更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情感

D.坚守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


解析:这则材料很能拉开差距,十分考验理解和思考能力。在宜家占座相亲的老年人固然是不对的,但考生若一味地对其行为进行批判,便流于最肤浅的议论。思考老年人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拓宽思路的方法。“老人为老不尊”“坏人变老了”这些言辞如今时常出现在网络上,考生应当认识到这是极端并且肤浅的言论。他们之所以会去宜家占座相亲,除了规则意识较弱,更突出的问题是他们对情感的合理诉求和对公共空间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这样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将问题看得全面和深刻。

答案:(1)ABC (2)ABC

码字不易,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左下角点个赞吧!

编辑于 2018-07-27 18:04

当我们总结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时,会发现出场率最频繁的是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其中新材料作文出现的次数要更多一些,如19年全国卷Ⅲ出现了漫画作文的形式,根据漫画内容选择立意的方向;20年更是出现了时评类的作文题,让许多考生不知所措。

出题形式的多样化提醒我们,从前的作文应试技巧已经不再管用,加强审题的能力才是当前高考环境下高分作文的应有之策。一方面快速确定立意方向,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跑题。

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比较推荐的审题技巧。

拿新材料作文举例,它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最新的时政新闻,社会现象等等,当我们审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材料整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整体分析材料的核心才能保证我们精准立意。

对于材料里的高频语句,例如可以关联上下文的句子,重点在论述观点的句子,通常情况这些句子就在提醒我们所给材料的主旨,我们可以以它们为审题的突破口。

比如20年的北京卷的作文题是“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的时候很明显我们应该知道材料中重点的句子应该是“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这句话。

由一颗卫星最后织成一张“天网”可以联系到由个体到整体的关系,继而提炼出由小我到大我,每一份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会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样我们审题立意的工作就可以初步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选取合适的题目,并运用我们积累的素材写文章了。

再拿时评类作文举个例子,比如20年全国新高考卷I的材料是: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用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题目给的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对于这种多段材料我们可以逐段分析,第一段重点在国家面对疫情的措施,第二段是人们面对疫情的做法,第三段是各行各业在疫情中的各项举动。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着手,也可以从我们生活中周围的人或者网络上看到的新闻着手。

根据题目能了解重点立意在于距离与联系,人们的距离虽然远了,但是心与心的联系更紧密了,再根据自己的素材将我们的立意表达完整。就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有大情怀的作文。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了解,作文其实就是1.审题立意2.添加素材。

审题部分大概就是以上所说的两种思路,我们可以平时拿到题目后有意识的多加练习巩固,而素材则是高分作文的重中之重。不光审题,后续的文章书写更离不开素材的积累,如果想全面的提升作文水平,我们就必须提高积累素材,使用素材的能力。

这里我想给大家安利一个我平时自己在用也非常推荐学生使用的app,夸克。其中的夸克作文版块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作文题目供学生练习,也会有许多的范文可参考,

在范文里我们不仅可以借鉴每一篇高分文章的审题角度,也可以积累他们应用的优秀素材为我们所用。夸克作文还会给我们推送美词美句,每天还给我们推荐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

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分享当下的时政热点,按照这几年的高考作文趋势,这些热点都极大可能被应用或者出现在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因此,掌握时政能力,对我们作文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平时一定要多多积累!

如果平时做题的时候遇到审题困难的情况,直接在夸克上面拍照搜一下就可以观看解析视频,非常方便,如果查看解析后还有疑惑甚至还可以直接连线老师。

我也掏出压箱底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以及优秀范文和素材了,同学可以点击↓↓↓多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材库呀!

最后,作文的能力注重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要有规划的投入一定的精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做了,我相信一定会收获让我们可以为之欢呼的回报!

加油,祝大家都能收获理想的成绩!

发布于 2022-04-25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