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 教学
  • 科研
  • 学术
  • 讲座
  • 交流
  • 党群
  • 院系
  • 校园
  • 服务
  • 医卫
  • 人物
  • 学者
  • 学生
  • 校史
  • 校友
  • 就业
工作动态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海棠4号书院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活动
时间:2023-04-23 09:54:36来源:海棠4号书院点击: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覃心瑶 刘慧)为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及最新进展的了解,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为积极的使命担当,在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奋勇前行。4月21日,海棠4号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第二站带领同学们来到半坡博物馆参观学习。书院老师及20余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小雨淅淅沥沥,细密的雨丝织起灰蒙蒙的帷幔,但也丝毫不能阻挡同学们参观的热情。发现于1953年的半坡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顺利建成开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属于一级博物馆,馆内出土文物基本陈列厅主要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

首先讲解员李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半坡遗址的起源。从西到东,渭河由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向黄河的怀抱,千万年来,涛声不息。渭河在岁月深处流淌,看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在渭河支流浐河的东岸,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丰产。人类文明的童年故事,就书写在这方热土之上。

在渭河的见证下,半坡人营建的聚落茁壮成长。勤劳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画出人面鱼纹,告诉来者:他们是大河的儿女,他们创造的文明是大河文明。渭河的波光浪影里,闪烁着璀璨的文明之光。

在制陶区,同学们看到了半坡人借助土与火创造出大量式样繁复的图案——千余件陶器中,竟没有一件图案是完全一样的。简单的线条层层叠叠,几何图案如梦似幻,勾勒出半坡人独特的审美取向,诉说着他们还不曾被后人破译的宗教密码。讲解员说,在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共发现了52种270个刻画符号,其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占242个。

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故事。在参观到尖底瓶时,讲解员李静让同学们猜猜它的用途,大家畅所欲言,有同学说取水用的工具,有同学说是为了储存食物,还有同学说是用来捉鱼,答案不一而足。李静说“尖底瓶”口小颈细,肩斜腹鼓,整体瘦长,腹部有对耳的陶瓶,它最早出现在渭水流域的遗址中,距今约6500余年。紧接着她说出了答案——尖底瓶在仰韶文化时期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括黍、粟、稻米、小麦、豆类和块根植物,而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的饮酒方法之一。同学们听后纷纷感叹考古工作的伟大,任谁都很难直观地看出这竟是一个酿酒器!

海棠4号书院虞结阳同学说: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今天有幸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它既给了我不少惊奇,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凝视着那一枚枚精致的骨针和那只精美的鱼钩,我不禁惊诧于古代人类的智慧。骨针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的过程,他们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此外,他们还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陶盆上绘着象形花纹,用石、骨、贝制成装饰品,让我也感到十分有意思。

海棠4号书院张潇萌同学说: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展品非常感兴趣。在陕西半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真正领略了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博物馆的布局和展示非常出色,馆内分为不同的展馆,每个展馆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文物展示。我对陕西半坡文物展览区最感兴趣。这个展区展示了半坡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文物、图片和模型等展品,是学习半坡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优秀资源。展馆中的互动设备和多媒体展示,都使展品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博物馆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收藏,包括器皿、石器、陶器等,这些文物都展示了半坡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特点。特别陶器展区展示了半坡文化的陶器烧制技术和图案设计,它们都代表着半坡文化在艺术、手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和专业,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讲解,让大家都更好地了解了展品和文化。

作为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刷新了同学们的对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认识和审视。半坡博物馆之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穿越,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浓缩剪影,当我们站在博物馆前,当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像是一阵无声的呼唤,呼唤着我们回望过去,追溯根源,思考未来。

上一条: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下一条: 物理学院前往遵义开展招生宣传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工作动态
  • 教学
  • 科研
  • 学术
  • 讲座
  • 交流
  • 党群
  • 院系
  • 校园
  • 服务
  • 医卫
  • 人物
  • 学者
  • 学生
  • 校史
  • 校友
  • 就业
海棠4号书院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23 09:54:36来源:海棠4号书院点击: 我要评论: 0
 T |  T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覃心瑶 刘慧)为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及最新进展的了解,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为积极的使命担当,在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奋勇前行。4月21日,海棠4号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第二站带领同学们来到半坡博物馆参观学习。书院老师及20余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小雨淅淅沥沥,细密的雨丝织起灰蒙蒙的帷幔,但也丝毫不能阻挡同学们参观的热情。发现于1953年的半坡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顺利建成开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属于一级博物馆,馆内出土文物基本陈列厅主要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

首先讲解员李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半坡遗址的起源。从西到东,渭河由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向黄河的怀抱,千万年来,涛声不息。渭河在岁月深处流淌,看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在渭河支流浐河的东岸,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丰产。人类文明的童年故事,就书写在这方热土之上。

在渭河的见证下,半坡人营建的聚落茁壮成长。勤劳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画出人面鱼纹,告诉来者:他们是大河的儿女,他们创造的文明是大河文明。渭河的波光浪影里,闪烁着璀璨的文明之光。

在制陶区,同学们看到了半坡人借助土与火创造出大量式样繁复的图案——千余件陶器中,竟没有一件图案是完全一样的。简单的线条层层叠叠,几何图案如梦似幻,勾勒出半坡人独特的审美取向,诉说着他们还不曾被后人破译的宗教密码。讲解员说,在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共发现了52种270个刻画符号,其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占242个。

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故事。在参观到尖底瓶时,讲解员李静让同学们猜猜它的用途,大家畅所欲言,有同学说取水用的工具,有同学说是为了储存食物,还有同学说是用来捉鱼,答案不一而足。李静说“尖底瓶”口小颈细,肩斜腹鼓,整体瘦长,腹部有对耳的陶瓶,它最早出现在渭水流域的遗址中,距今约6500余年。紧接着她说出了答案——尖底瓶在仰韶文化时期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括黍、粟、稻米、小麦、豆类和块根植物,而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的饮酒方法之一。同学们听后纷纷感叹考古工作的伟大,任谁都很难直观地看出这竟是一个酿酒器!

海棠4号书院虞结阳同学说: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今天有幸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它既给了我不少惊奇,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凝视着那一枚枚精致的骨针和那只精美的鱼钩,我不禁惊诧于古代人类的智慧。骨针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的过程,他们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此外,他们还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陶盆上绘着象形花纹,用石、骨、贝制成装饰品,让我也感到十分有意思。

海棠4号书院张潇萌同学说: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展品非常感兴趣。在陕西半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真正领略了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博物馆的布局和展示非常出色,馆内分为不同的展馆,每个展馆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文物展示。我对陕西半坡文物展览区最感兴趣。这个展区展示了半坡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文物、图片和模型等展品,是学习半坡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优秀资源。展馆中的互动设备和多媒体展示,都使展品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博物馆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收藏,包括器皿、石器、陶器等,这些文物都展示了半坡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特点。特别陶器展区展示了半坡文化的陶器烧制技术和图案设计,它们都代表着半坡文化在艺术、手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和专业,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讲解,让大家都更好地了解了展品和文化。

作为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刷新了同学们的对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认识和审视。半坡博物馆之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穿越,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浓缩剪影,当我们站在博物馆前,当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像是一阵无声的呼唤,呼唤着我们回望过去,追溯根源,思考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评论
服务
    缴费 邮箱 工资 校园网流量 校内电话
热站
    官方微博 睿思 雁塔晨钟 图书馆 就业
资源
    读报 高清VOD 校历 学术 西电VIS
西电往事
  •    张海林: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    李建东:刻苦钻研 砥砺前行
  •    刘增基:坚守初心 矢志不渝
  •    【西电往事】当流星划过东方——红色传奇之西电“流星余迹”通信
  •    【西电往事】杨绍全:编写国内高校首套电子对抗专业教材 主持研
  •    【西电往事】毛乃宏:投身中国天线学科和天线测量事业,为国防科
  •    【西电往事】孙肖子:在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
  •    西电往事丨葛仕民:与气象邂逅,与西电同行
  •    西电往事丨彭学愚:在信息处理技术上下苦功
本月热点
西电影像
西电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
西电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
    •    西电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
    •    西电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入校评估说明会